451【历史顾问马博士】

    451【历史顾问马博士】 (第2/3页)

连基层保甲长都没机会克扣。而且农民加入合作社,还必须缴3块钱会费,华北连年大灾,农民哪里还拿得出钱?只能被逼着卖儿卖女。也就是说,日军所谓的亲善政策,成了伪政府的残民利器。”

    姜文摇头苦笑:“黑色幽默。”

    “日军的这种亲善政策,其实是为了掠夺战争资源,”宋维扬说,“他们恨不得中国农民多种粮食、多种棉花,为此不惜帮助农民兴修水利。一旦到了粮食和棉花的收获季节,立即就暴露出本性,这些作物必须统收统购,跟直接抢劫没什么区别。农民破家纳粮还好,如果敢抗税抗征,日伪军进了村子就是无恶不作。”

    姜文道:“这跟我的电影没有冲突吧?”

    宋维扬道:“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日军在1944年以前的政策,那个时候日军还能撑下去。而到了1944年,史迪威不顾中国抗战局势,强行把用于国内的物资,全国调去反攻缅甸,造成国军的豫湘桂大溃败。日军同样如此,虽然取得豫湘桂战役的胜利,但却抽空了华北的兵力和物资。日军在豫湘桂占领的地盘越大,需要的兵力和物资也就越多。我用做生意来比喻,当时日军等于抽调了所有的流动资金,拿去投资新公司的固定资产,直接陷入经营困境,离破产倒闭已经不远了。”

    “这比喻真是……形象。”马巍都笑道。

    宋维扬说:“《鬼子来了》这部电影就是发生在这种时期的华北,实际情况是,日军已经没有兵力下乡,只能防守各要点据守,征粮什么的全得靠伪军。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在华北已经撕破了一切伪装,根本就懒得喊亲善口号,也不再提供农业贷款。即便是华北的‘模范村’,也不可能出现日军给孩子发糖果的情况,一是懒得做样子,二是日军自己都物资不够。还有,以片中日军的精神面貌和精良装备,不可能是1944年的华北地方驻屯军,只可能出现在东北边境或豫湘桂地区,因为当时华北日军已经属于叫花子部队。你们知道,1944年华北的硬通货是什么吗?”

    “鸦片。”姜文道。

    宋维扬说:“鸦片一直是硬通货,但总得有货币啊。”

    “法币?”马巍都问。

    宋维扬摇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