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心有千千结

    42、心有千千结 (第3/3页)

兵官。虽然统兵有限,也算正式建立了我朝正规军架构。

    同时,你以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调换黄潜善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使(最高军事长官),汪伯彦副之。那么李、黄二人,便是陛下的右相左丞、肱骨栋梁。我对此,有一虑一问。

    虑者,恐怕黄潜善、汪伯彦等,会对李纲心存芥蒂。更主要的,是双方政见可能相左。从而,互不相容。

    问者,你对此三人,尤其李纲,到底怎么看?

    “行政能力,黄强些。李偏执,难为相,用之迟早误事。正如邓肃所言‘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汪嘛,刚硬不足,通融有余。是以,三者皆非合适人选。”

    “那为何,以李为相?”

    “靖康元年初,李主汴京防务有力,于官兵中,颇孚众望。朝廷初立,须扶有威望者担纲,以稳各方。至于黄、汪二人,皆忠心可嘉。鉴于目前,合适人选尚不明显,权且过度吧。”

    “邓肃呢?”

    “邓肃乃智囊人物,能够谋事而未必能行事。”

    “呵呵……照你看来,能够入你法眼的宰相,还不知在哪个摇篮里。”

    “央央,我确实感到左右为难,看谁都有遗憾之处。你可否就此,帮助参详一二?”

    “其实,你看人真的很准,能够入木三分。从而透过表象,得其本质所在。不过,我感觉你对我之前所言,似乎没有三思过,有当耳边风之嫌。既然如此,我何必讨个多嘴多舌之嫌。”

    “我冤枉!你说的哪句我没有采纳了?请你明说好不好。”

    “我指你太低估你自己,驾驭各方的能力了。我说过,两川皆会泛滥,此乃自然规律,看你如何正确疏导而调制。我也说过,一时没有合适人选,可以用两个,甚至三个,形成互补。如果你没有当耳边风,事关如何用人,何愁之有?”

    她始终微笑而温和地说话。接着道:你们议事时,我大多在侧旁听。李纲人未到,折子已不少。据我观察与分析,我担心李相到任后,很快就会导致各方水火不容。届时谁都有道理,对错却在你这里,不是吗?

    君上,先哲有言“水至清则无鱼”。我认为,你用李相是对的。尤其战火不息,更为重要。新相上任,你当力挺之以树其威。至于其偏执,黄、汪正好可以制衡之。制衡不了时,可以左丞右相,互换左右看看。无论谁再强势,你不采纳便强势不了。这就是我之前说的“让你的朝廷,始终保持两种,甚至多种声音。”

    君上,如果你哪天,撤去一种声音,耳根子是清静了,而朝堂行政,却必然倾斜。

    是以,若为制衡,遇属下“辞官”什么的,你可以推心置腹,驭其心。切不可以,或换人或放外任等,简单了事。比如,李纲折子上,对张邦昌用词十分激烈。就立场来说,他是对的。然而,我们之前曾经议过,应当按宗泽看法办,数年内杀他不得。因而,你就得对李纲晓之以理。不是在都堂上,而应当为此单独召见他。

    之所以如此这般,因为正如君上所虑,合适人选尚不明显。更主要的是,入秋后,金人恐怕又会入侵。我朝初立,根基不稳。是以,目前首务,乃如何强军布防。数年内,朝廷大员,动不得。

    另外,邓肃、吕好问,这样的官员,建议你始终留在朝廷,不宜外放。

    邓肃,不仅人品有节有义,考虑问题,亦有一定系统性。正如你所言,智囊也。时常有他的意见与看法作为参考,你会轻松一些。

    吕好问,有徳有能之官员也。而且考虑问题,既很讲原则,又实事求是,比邓肃还理性,也是智囊。

    是以,邓肃、吕好问之类官员,有时还能够作为,两种声音的调节之妙用。

    总之,我认为,就目前人才现状,你对朝廷大员的搭配组合,很合适,所以我很放心。同时,我又很担心。因为按时间与路程推算,李纲应当快到了。我担心你,会因黄、汪声音一高,便受情感与好恶左右,过于偏向黄、汪等。

    君上,你时刻不要忘记,你是帝王!对错决断,但凭正确与否。朝廷之上,没有感情,只有理性。无论任何人,他们都是你臣子。绝对不能,偏听偏信。

    ——嗯,我说完了。我也算你臣子,所言亦可不予采纳。

    “央央,谢谢!我心中有数了。以后,在都堂上,凡遇我决断不够理性时,你可以握剑立地为示。如果我无视你的提醒,那必然别有他情,我会事后向你解释。另外,你的侍卫级别,已经达到不用立而当值。我会命人,为你设案于侧。你可以坐而一心多用,也关注周围动向,也做点别的什么。”

    言罢,伸手拉她起来,与她并肩伫立。

    太阳刚落山,灿烂的晚霞,染红这对年轻的爱侣,一身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