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天造黄天荡-求订阅

    61、天造黄天荡-求订阅 (第3/3页)

论尔镇江如何布阵,尔当派遣陈思恭,守太湖先行阻击。兀术撤军临安,定然先经太湖,先挫兀术锐气,镇江之战便更有胜算。”

    世忠闻之,心中感动“臣遵命,万死不辞!”

    即,韩世忠,奏请于扬子江上伏兵,拼死截击北归的金兵,皇帝不仅准奏,还吩咐太湖布兵。

    皇上问良臣,近期是否见到吴央,回答不曾见过,弄得赵构云里雾里。心想明明对他说过,会到良臣、红玉那,怎么不见人?除了她刚离开几日后,闻张俊奏报过,吴央调走其大部分兵马。然后,再无任何有关她的消息。

    韩将军下御舟,赶回秀州,立即与红玉再议,改中军为水陆各半,由陈思恭统领,埋伏、阻击金人于太湖。吩咐陈思恭太湖迎战后,赶往扬子江合军。后军,依然分赴江西之江湾与海口,然后汇军镇江。

    ——————————————————————

    黄天荡,位于长江南北之间:南岸的丹徒北,栖霞东;北岸的仪真南,**南。

    宋代黄天荡,位于落帆山、栖霞龙潭东侧附近。

    落帆山,也叫石帆堆、石帆矶(明称石帆山、小帆、小帆山)。

    石帆,顾名思义,即一块象船帆一样矗立在江边的石矶(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石帆矶,据记载,长江从上游往下数,沿途一共有72个有名的石矶。最后一个矶,就在**郡境内南端,因状似一叶风帆而得此名。

    北岸的石帆矶,与南岸的燕子矶,基础是一体的。燕子矶,位于栖霞郡东北端。

    传说,长江北岸的石帆矶,与隔江相望的燕子矶,根部紧紧相连,而石帆矶是“母矶”,燕子矶则是“公矶”。

    ——黄天荡,位置缩小些则是在,北岸的石帆矶东侧,与南岸的燕子矶东侧之间及其附近。

    **境内的石帆矶,“矗起才**丈,周不过半里许,水落则痕出。”古为江中砥柱,六朝前隶“吴”,属江南。石帆矶,虽为长江矶链之最后一个,却为“蜀冈”起点。

    “蜀冈”一词在苏东坡的著述中,有“**麻纸名闻天下。”

    宋代“蜀冈”覆盖天长,**东部诸山、仪真,乃至江都和泰兴地区,系大别山逶迤至此。即,蜀冈在“扬州府西北四里,西接仪真、**县界。”绵亘数十里。可谓一壁石帆,“帆”连吴楚间。

    仪真(仪征),位于扬州、镇江、建康“银三角”。即,银三角形成的三角几何图中点。

    **,建康东北部(南京北大门)。

    镇江即“京口”,有“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

    宋代前后,焦山与金山,是连体屹立于长江中流之dao屿。是万里长江中,别无它处而四面环水的dao屿。可谓“万川东注,一岛中立。”

    金山沿江一线,从西往东,有村镇:栖霞、龙潭、靖安,下蜀、桥头、高资镇。皆为典型的江南名镇,鱼米之乡、商贾之地,久负盛名。

    沿,栖霞、龙潭、靖安,下蜀、桥头、高资一线之北,有“老鹳河故道”。

    老鹳河,是丹江的源头。老鹳河故道,系接上长江后,向西可通达至河南安阳,所属西峡境内的河流故道。

    栖霞至高资段的老鹳河故道,两头皆可接长江。既然是“故道”,自然已经淤塞不通水。

    老鹳河故道北邻,便是黄天荡区域。

    ——黄天荡,具体位置,就在栖霞至高资的冲积平原上。

    黄天荡,在冲积平原的落帆山(小帆山)东侧,长江之南岸,且与长江相通,但不是江的主航道,而是凹进江岸的一部分。素有“黄天荡一带,大江阔四十里。”的描述。

    宋人也有将落帆山,以东之水域,统称为黄天荡的。

    黄天荡,更具体的位置,即为沿江的靖安、桥头镇一带。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之水域。其中,西接栖霞龙潭附近,东接高资镇。

    黄天荡战役,以靖安、桥头为中心辐射,涉及范围是:金、焦山之江岛,石帆矶、燕子矶,瓜州渡、西津渡等渡口要隘,栖霞镇、高资镇一线及其周围,扬子江南岸所涉范围,还有老鹳河故道。

    荡,积水长草的洼地。黄天荡,水域广阔,水草丰茂的洼地。即,港池、港湾。

    只是,这个港湾太大,不仅不能避风浪,而且“无风波鸣,浪涌舟船,过此有覆溺之患。”可谓,吉凶莫测、险象环生。

    ——天造黄天荡!天赐韩梁缘!

    ++++++++++++++++++++++++

    ++++++++++++++++++

    注:在古代水利地图上,南北朝水利图开始出现了“黄天荡”。唐代水利图,其清晰可见之。元朝,其位于落帆山东侧,龙潭附近。到了明朝,其位置旁边还崛起一座小帆山。几个朝代地图显示,黄天荡都标注在长江中间的位置。古人留下的地图,没有精确的经纬,通常只能大概表示出,某地的水文情况,而河道变迁,江岸坍塌、抬升,很难通过这样的地图,精确表示出来。至清代水利图,黄天荡则“荡然无存”。黄天荡消失后,一个新的地名“三江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很可能是江岸变迁,黄天荡终于成了陆地,而“三江口”,就是这片新陆地上建起的码头,南北货物在这里交流。从水路走,货物通过三江口码头发往外埠。水运的选择余地更大,可以是发往江北,可以是长江南岸的各个城市。21世纪,三江口的码头弃用,龙潭建起新的深水港口,大型货轮也能在此停靠,当年凶险莫测的黄天荡,终究被平静的港口取代。——黄天荡到底在哪里,也许就是21世纪的“三江口”——由于自清代初年起,“黄天荡”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故而不惜笔墨,尽量描述、介绍得详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