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姐姐

    第一百七十七章 姐姐 (第3/3页)

一场雨给拦下了。

    今儿倒是个下聘的好日子,过了今儿,又得等上七八日了。

    正想着呢,就有婆子急慌急忙的进来禀告道,“老夫人,夫人,李家送请期礼来了,这会子已经到门口了。”

    苏夫人怔了下,怎么这般急呢,忙把思儿抱给钱嫂,去瞅苏雪,苏雪一张脸红的跟蜜桃似地,头低低的,恨不得把那牡丹地毯瞧出两个大窟窿来。

    苏夫人赶紧迎接了出去,亏得李家这般大胆,敢在水灾之后就敢下聘,也不怕那些无家可归的人,破罐破摔,抢了聘礼,这又不是没有过先例。

    眼见就到了大门,苏夫人忙吩咐总管道,“去准备两箩筐铜钱,撒喜钱。”

    总管高兴的诶了一声,苏夫人又加了一句,“再多准备些粥和馒头,到城门口施去。”

    “夫人心善,这般为二姑娘积福缘,将来定能多子多福。”

    这场无妄之灾,苏家可是出人出力,广布善行,她走到哪儿,人家不赞一声活菩萨,与其每月初一十五去求菩萨保佑,还不如多结善缘,善有善报。

    这回不但媒婆来了,就连李夫人都亲自到了,见苏夫人迎接出来,李夫人觉得脸色有光,先赔礼了,“说好的日子,被一场雨给耽搁了,心里急着呢,我是日日等,夜夜盼雨停,好不容易等到了,也没打声招呼就先来了。”

    苏夫人与她说着笑进府,总管招呼小厮把东西抬进府。

    李夫人见婆子抬着一筐筐的馒头走过去,心底颇感触,“这一场水涝,若不是有郡王妃有苏家,只怕如今的永州……。”

    苏夫人鼻子也泛酸,她也去城门口看了,即便救灾及时,也有不少人饿死病死,“苏家没帮什么大忙,都是郡王妃功劳。”

    怎么没有帮忙,这半个月,苏家救济了多少人,又是施粥又是布药,把苏州一些富商都带动了起来,虽然其余四州也是自救,可死伤是永州的数倍。

    李家抬了四十八抬请期礼来,很迅速的把迎亲的日子定下了,十六天后,正是吉时。

    日子听着有些紧绷绷的,还是李夫人念着苏家下人要忙着赈灾,腾不出手来的缘故,不然八天后日子也不错。

    其实以苏家的丫鬟婆子小厮的数量,就是三天也够布置了,纳彩礼早早的就送来了。苏雪的嫁衣陪嫁肯定也准备妥当了,就等定了日子出嫁。

    老夫人不舍得苏雪出嫁,但想着李家与苏家就隔了几条街,来回方便。这才稍稍宽心,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李夫人懂事儿,“老夫人,您就放宽心吧,雪儿是我瞧着长大的,我可是把她当亲女儿瞧的,虽说出嫁的女儿不能常回娘家,但李家和苏家隔得这般近,雪儿想你们了。我还会拦着她不成?最少半个月也会让雪儿回门一次。”

    听了李夫人这番话,苏夫人嫁女微酸的心情总算缓解了不少,说心里话,半个月她都嫌久了,可是做了人家媳妇。哪能那么轻易就回门的,让外人瞧了还不笑话,她也没有装贤惠,说不用,等雪儿出嫁了,她多提醒着点便是了,话可不能堵死了。

    李夫人来的时候。地上还湿漉漉的,走的时候,地上已经半干了。

    苏雪躲在绣楼里,死活不下楼,苏奵和苏柔几个就围着她打趣,躁的她脸红的跟西红柿一般。

    接下来两天。知晚都没见到苏雪的人影,也知道她脸皮薄,见不到丫鬟婆子捉狭的眼神。

    反倒是知府大人又登门了,虽说与闺阁妇人商议大事不应当,可是架不住郡王妃主意多啊。人家手里头有令牌,可杀二品大员,他就不能把她当女人看,得像敬着镇南王那样敬着她。

    之前卖煤矿,余下不少的银钱,知府满打满算,还给朝廷送了五万两去,本来能送七万的,禀告了知晚一声,知晚说余下两万有用,至于有什么用,他还真不知道。

    不过,郡王妃要了永州的地图。

    这回他来,就是担心知晚在永州住久了,急着想回京,到时候两万两银子在他手里,那是寝食难安啊,总不能再送给朝廷吧?

    知府见了礼,请过安后,开口了,“这些日子,陆陆续续又有了四千六百两的煤矿进项,加上之前留下的两万,不知道郡王妃留作何用?”

    知府可没想过那两万两是知晚要了给自己的,那些化妆品,知晚早说了是她代小王爷小郡主捐赠的,孙知府想到知晚的手笔,夜里想着都倒抽气,一捐就是就是几十万两银子啊……

    知晚端茶啜着,请孙知府坐,然后才道,“永州水灾这么大,一来是水利设施没有做好,那些钱,我打算用来兴修水利,与其等朝廷拨款下来,被层层剥削,不如就交给知府大人全权处理了,二来购买种子,分发给受灾百姓,让他们重建家园。”

    知府听到知晚说的,兴修水利,眸底就闪亮了,只是两万两似乎不够,早知道,他就不该把银子拿去讨皇上开心,支持战争了,孙知府后悔的把事情委婉的说了一遍,知晚笑道,“我算过了,两万两足矣,如今受灾严重,不少人都食不果腹,我想只要有口饱饭,那些人不会不替朝廷出力,另外,参与兴修水利的,一人参加,全家可免两年赋税,可以累加。”

    孙知府眼睛一下子又亮了起来,他没怀疑过知晚说的话,当日公公来宣旨时,说过,不论郡王妃说什么,一切照吩咐办事,她说免两年,那便是两年。

    每回天灾*过后,不少人就等着朝廷的救济,白白浪费了劳动力,朝廷给他一个活路,但是他们要付出相应的劳动,这也是造福永州百姓的好事。

    孙知府听了吩咐,就赶不及回去办理,走了两步,才想起来一件事,忙道,“郡王妃,前些日子您让微臣张贴的告示有了消息,有个年纪三十五六,自称是姚三的男子寻上门来,说那是他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