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一节 两个情敌的默契

    第八四一节 两个情敌的默契 (第2/3页)

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其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在鉴真东渡前,已经有洛阳大福先寺的道睿禅师等唐朝僧侣受邀东渡。日本为何还要执意邀请鉴真呢?而且,到达日本后,鉴真的地位远高于同时代来自华国、印度、百济等地的僧侣。

    有研究者认为,当时日本从唐朝邀请高僧东渡传法,主要是为解决日本僧侣戒律不严的问题。日本民间普遍采取“自誓自愿”的方式出家。对于戒律的理解五花八门。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宣布自己是和尚,而且没有什么戒律约束。

    日本官府和民间都对佛教很推崇,但对这样随意的僧侣又觉得不能信任,于是,就产生了严格戒律,用受戒的方式规范僧侣的要求。

    由于佛教派别不同,受戒内容差别很大。一般僧人受有五戒、八戒、十戒等,最为严格的是大乘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称为“具足戒”。这种严格的戒律日本当时无人了解,决心到华国聘请高僧。

    鉴真是一名真正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而且在赴日之前,已经为40000多名僧侣受戒,正是日本方面寻找的理想对象。今天日本的佛教界已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鉴真大师创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僧侣,依然是日本除临济宗以外少有的严守戒律的僧侣之一。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他在日本的10年中,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了校正。

    他还将华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介绍给日本。在他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在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

    此外,他还治愈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又亲自以嗅觉鉴定药物,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在日本唐招提寺内供奉着鉴真圆寂前弟子为他塑造的干漆夹红坐像,已是日本国宝。一九八零年鉴真坐像曾回到华国的京城、扬州展出,历时近一个月。

    赵朴初会长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回国巡展,题“风月同天”石额,置于鉴真纪念堂正殿东侧面西牖门之上。此牖门乃日本国宝鉴真坐像回扬“探亲”时,通往鉴真纪念堂正殿必经之处。

    森本孝顺长老护送鉴真大师像于五月四日由华国历史博物馆移至法源寺展出时,受到聚集在法源寺的京城各寺一百多名僧侣的欢迎。从“鉴真纪念馆”出来,穿过一个院落,便是“鉴真大师纪念碑亭”。

    碑亭内横卧一方汉白玉须弥座巨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

    纪念碑亭右前侧立有一尊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的头像。中日两国为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决定在扬州大明寺筹建“鉴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