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门道

    第1002章 门道 (第2/3页)

手笔,而是当时古玩商人临摹的仿作。”

    “当时的仿作?”蔡鹏一惊一愣。

    “没错。和现代赝品横行一样,古代也不见得多么纯洁。”王观苦笑道:“说起来。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蔚然成风。在宋代之时,就形成历史上第一个作伪**,元代稍有衰落,但是到了明代,却又重新达到了顶峰。”

    “当然,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王观解释道:“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复兴,书画市场也日趋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包括徽商、晋商、闽商等在内的富户,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财富。大家也应该清楚,无论古今,大富豪的品味都差不多,朋友之间聚会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古玩书画增添雅兴。”

    听到这话,别人就算了,蔡先生也不自觉点头。也难怪有人会说,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这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怪圈。所谓增添雅兴,那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却是为了斗富炫耀。可是碍于蔡先生在前,王观不好说得太直白罢了。

    “雅玩之风形成,就需要大量书画作品供应。而前代书画存世又极少,因此作伪之风就变得更加历害。”

    说话之间,王观也有几分感叹:“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却是江南地区,所以才催生了吴门画派,但是吴门画派的画家极少,就算每天画画,却也满足不了庞大市场的需求。有需求自然有市场,这样的情况下,赝品伪作自然应运而生。”

    “据记载,嘉靖年以前,江浙地区仅仿造赵孟頫书画的大小作坊就多达四百余家。但是更疯狂的却是那些买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以至沈(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进参苏、米,诸大估曰千、曰百,动辄倾囊相酬,真赝不可复辨。”

    此时,王观忍不住叹息:“说起来,古人比我们狂热多了,明知道假多真少,却不惜人力物力,重金搜罗求购,甚至有人搜罗二十载,耗费万金。像这样痴迷的收藏商贾不胜枚举,这恰好给制造伪书画的人提供了骗人牟利的绝好机会。”

    “至于所谓的扬州刀,其实是一个名词。却是因为怕有因果报应,一些人即使作伪,也会故意在画上或题跋中留些破绽,以便后人有迹可循,可以鉴定出来。不过,要是买家鉴定不出的话,责任就不在于他了。”

    王观摇了摇头:“尽管这样有虚情假意的嫌疑,但是好歹也是做人留一线。不像现在的造假人,十分追求逼真相似,最害怕露出什么破绽。”

    “没错,就是这样。”

    这个时候,卢先生深以为然,也意识王观两把刷子比自己想象中的大得多,当然不可能再继续无动于衷。倒不是害怕风头被抢,而是担心失去这个机会,一个让蔡先生正眼相看的机会。

    想到这里,卢先生也开口说道:“在明代中期,作伪不仅是社会风气,更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了。由于利润丰厚,致使一些无名书画家或画工,以伪造假书画卖钱糊口,连有些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