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惊天真相(大结局)

    第一百三十七章 惊天真相(大结局) (第2/3页)

等地。7月1日到兰州,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率军政官员、社会各界代表、群众郊迎10余里,举行了盛大的迎祭仪式。祭后即驱车向目的地兴隆山,举行安灵仪式。

    成陵迁兴隆山后,供设在兴隆山大佛殿正殿,成吉思汗灵寝供在正殿中央,中悬成吉思汗像,像貌魁伟刚毅,像前安放成吉思汗银棺,长1.2米,宽0.77米,高0.995米。棺周镶嵌由黄金雕琢的龙凤图案,成陵左旁安放成妃福晋的银棺,长1米,宽0.6米,高0.70米,其形状和装饰与成陵相近。在成妃灵柩前陈一朱漆小箱,上置红木雕花为底座的方镜一面,长0.42米,宽0.32米,据说这是成吉思汗西征欧洲时所得,凯旋后赠予爱妃。殿内以黄布设幕,悬挂着陕甘各界致祭时的花圈、挽联、匾额。棺柩上覆盖着许多彩绸祭幛。灵柩右侧竖立着成吉思汗生前所用钢矛,矛头长0.20米,柄长2.50米,外裹黄绸,上绕黑。毛叫“苏鲁锭”重约200斤。矛前置一桌,上陈宝剑一把,长1米,是成吉思汗生前佩剑。殿内还悬挂着一件大小与剑不合比例的剑鞘,恐是后来的配物。

    成陵迁兴隆山后,由甘肃省政府派宪兵队守护。随陵由蒙迁来护灵蒙民27人(家属除外)专事上香、祭奠、清扫、诵经之事,并承担季祭、年祭的筹备工作,直接负责每月初三日的月祭活动。守灵人员(宪兵和蒙民)的薪金、生活补助、祭奠费用由伊克昭盟和甘肃省蒙藏委员会拨付,由榆中县地方财政代支,护灵人员房屋维修装饰等费用由榆中县政府拨付。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成吉思汗诞辰纪念日,为一年之大祭,其余一年中正月初一、三月十八、七月十四、九月十二日为季祭,此外每月初三为小祭。年祭、季祭由甘肃省蒙藏委员会会同内蒙伊克昭蒙政府军政长官、社会各界名流参加,历届榆中县县长应。召为陪祭官员。主祭官公推有德政、有威望之人担任。

    每次大祭,需用羯绵羊30至40只,每月小祭需用羯羊6只,加上香、表及其他祭品,每年祭祀费用可达八九万元大洋。另外,还有国名党的一些高级军政官员和社会名流来兴隆山祭拜成陵也耗资颇丰。可见成陵厝置兴隆山期间供奉和祭祀的场面宏大,仪式隆重、守护严密景况之一斑。

    成吉思汗陵寝自1939年7月1日迁至兴隆山,至1949年马步芳在兰州解放前夕将成陵迁至青海省塔尔寺止,前后10年,在这期间,榆中人民对成陵表现了极大的敬仰之情,并对成陵的守护和祭奠做出了一定贡献,涌现了众多美好的传说。同时成陵在兴隆山的停放,给兴隆山增添了新的文化遗迹,提升了兴隆山这座“陇右名山”的旅游和观瞻价值。成陵迁走后,在大佛殿雕塑成吉思汗像一座,供人们瞻仰和祭奠。

    195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应广大蒙古族人民的要求,请准中央人民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由青海省塔尔寺迁回原址——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据悉“2010年6月26日(农历五月十五)由达尔扈特人主持的成吉思汗四时大祭之一的夏祭——淖尔祭在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隆重举行。近800年来,达尔扈特人祭祀的圣灯一直没有熄灭过,13世纪开始形成的祭祀文化代代相传,保留和传承至今,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整个成吉思法陵寝的迁移历史十分曲折,我曾有详细研究。

    接下来是较为严谨的说法。

    成吉思汗陵寝不是一直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在1939年,成吉思汗陵寝曾经西迁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政策驱使下,相继占领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后,于当年10月下旬在归绥成立了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将归绥改名为“厚和浩特市”。

    这时,日本侵略者看到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族中具有极为崇高神圣的地位,便想以成吉思汗陵作为一种筹码来要挟蒙古族的王公贵族,以实现继建立伪满洲国后,让蒙古族成为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国的又一个目标,便在1939的春天打起了成吉思汗陵的主意。

    当时,日本军方面秘密派遣间谍潜入了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境内,假扮蒙古人偷偷会见了各旗的王爷,并想说服他们支持日本军方将成陵搬迁到日占区。还要与会的各旗王爷一起去绥远,被以伊克昭盟盟长沙王为代表的各旗王爷断然拒绝。

    日本人看这个提议被拒绝,就威逼此前奉命到包头假投降的伊克昭盟副盟长阿王写信给沙王,“既然你们不想迁成陵,那就把成吉思汗的兵器‘苏勒德’请到包头祭祀。”以达到把全内蒙古人笼络到伪蒙政权周围的目的。

    沙王制造了一个假的“苏勒德”送到包头,这样才堵住了日本鬼子的嘴。然而,凭借当时驻扎在伊盟的国名党的一些游杂部队,以及各旗保安部队,这点力量根本无法与日军抗衡,成吉思汗陵的安全仍然受到威胁,因而有了“成吉思汗陵西迁”之举。

    国共重要领导人俱都支持西迁。

    1939年,沙王赴重庆述职期间,向国名政府建议将成吉思汗灵柩迁至青海省西北部柯尔洛果贝子旗,蒋介石当即同意,并且委任沙王和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等为起灵致祭官,沙王为主祭官,奉移经费从国库拨发。

    在确定安陵地点时,考虑到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经经过甘肃,因此决定将成吉思汗灵柩暂移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与此同时,令蒙旗独立旅旅长白海风率部保卫成陵。在返回伊盟的途中,沙王又去了延安。沙王向毛主。席汇报了伊盟的形势和迁陵的事宜,毛主。席十分赞同他的西迁计划。

    成吉思汗的灵柩是在蒙古族民众的泪海中,离开伊金霍洛旗圣地的。1939年5月底,国名政府委派的移陵人员及护陵军人陆续到达伊金霍洛旗。1939年6月10日太阳未出之时,达尔扈特人和附近各旗的蒙古族民众云集伊金霍洛旗,与他们景仰和崇拜的始祖告别。

    在成陵西迁的当天,依然有许多人前来阻挠,人们跪在路上不让移陵的队伍前行,沙王和国名政府的官员苦苦劝说,一再保证等赶走日本人后就将成陵迁回,送行的队伍这才慢慢让出一条道儿来。

    人们跪在路上边哭边磕头,沿途也不断有蒙汉民众迎住灵车叩头、举佛灯、献哈达、顶礼膜拜、鞭炮迎送,甚至有很多人因为悲伤过度晕倒在地,还有更多的达尔扈特人失声痛哭一路相随,不忍离去。因为对于他们中的很多老者来说,这可能就是与成吉思汗陵的决别。

    成吉思汗的陵寝离开伊克昭盟后,经过了榆林、米脂、绥德等县,每到一处都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队伍于7月1日抵达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东山大佛殿,榆中县成立成吉思汗灵柩办事处,留在那里守灵的达尔扈特人分住于上下5座庙里,主持日常祭奠事务。

    1949年,国名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下令将成吉思汗灵柩移往青海省塔尔寺,塔尔寺是成陵西迁的最后一站。

    1939年,6月21日上午当移陵队伍到达延安的时候,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将迎陵之事看做是国共联合、扩大统一战线的大事。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以东5公里处的十里铺搭设灵堂,举行祭奠。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柯庆施、滕代远、王若飞、高自立等将灵柩迎入精心布置的灵堂,毛。泽。东同志向成吉思汗灵柩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代表党政军读了祭文,这是一篇号召蒙汉各族人民高举抗战旗帜的战斗檄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列队绕行灵前,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此后有关部门又在延安修建了成吉思汗纪念堂,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成吉思汗纪念堂”7个大字,在蒙古族人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成陵西迁14年后,195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广大蒙古族人民的要求,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呈上恳请将成吉思汗陵迁回伊金霍洛旗的报告。

    周恩来当即就批准了这份报告,并做出了重要批示,第一,拨付80万元专款以新建成吉思汗陵寝。第二,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建请灵和建陵委员会。第三,让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迁陵活动。

    在当时80万元人民币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对成吉思汗陵的重视,对成吉思汗的正确评价和认识,也看得出是对蒙古族的一种关怀。

    1954年3月15日,由伊克昭盟盟长鄂其尔呼亚克图、达尔扈特乡乡长宝锁儿等29人组成的内蒙古自治区迎请成吉思汗灵柩代表团,乘车赶赴西宁,准备迎回草原人民日夜思念的大汗灵柩。

    3月29日,请灵代表团全体成员会同青海省有关领导以及西宁市数万群众,在塔尔寺举行了隆重的成吉思汗灵柩回迁请灵大典。

    大典结束后,成吉思汗灵柩、忽兰哈敦灵柩、苏勒德等一并被请入卡车,驶出了塔尔寺,驶出了西宁,后在兰州改乘火车,踏上了回归故里的征途。

    4月3日,成吉思汗灵柩、忽兰哈敦灵柩、苏勒德等以及随行的达尔扈特人和请灵代表团抵达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各团体代表400多人在呼和浩特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迎祭仪式。

    4月7日,成吉思汗灵柩被安放在1939年西迁时的陵地里,忽兰哈敦灵柩重归小伊金霍洛。成吉思汗之灵回到了阔别15年的故土,成为人们瞻仰和纪念的圣地。

    4月23日,成陵回迁之后首次大祭在伊金霍洛举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任主祭人,并且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随后,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向成吉思汗陵敬献了哈达和奶酒,点燃了象征光明的酥油灯,又献上9只全羊。这时,全场响起了欢呼声。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有时候,真正的真像被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那么,就让我再多说一点吧。

    一个一人在上万人在下的皇帝会草率而又随便的规划了自己死后埋骨的事吗?事实上是,许多皇帝在一登上皇位政。权稳固的情况下,首先干的一件事就是杀功臣,再干的一件事就是建陵墓。

    成吉思汗自然也不例外,不管有多么威风英明,对于他死后埋骨的地方也不会草率,而有四种说法盛传其陵墓位置。

    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

    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南宋文人的笔记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西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棺材。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依据将在后文中详细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的依据是有考古专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证之一是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

    在宁夏六盘山的依据则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时,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有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一位蒙古学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得来的无价珍宝,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来前赴后继、苦苦寻觅的原因。

    据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2000年8月,美国的探险家、亿万富翁穆里·克拉维兹率领他的由科学家、考古教授和翻译组成的考古探险特别小组,信心十足地来到乌兰巴托寻找成吉思汗陵墓。克拉维兹的计划起先遇到蒙古政府的抵制,后来他几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蒙古生活了6年,才说服了蒙古政府并吸引了两位著名的当地历史学教授加入探险。

    2001年8月16日,克拉维兹的考古队在乌兰巴托东北300多公里处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包括几十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探险队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这个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镇(音译)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这个古墓被称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个月后,考古队突然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有传言说,在考察过程中,美国考古队的一些工作人员被陵墓墙壁中忽然涌出的许多毒蛇咬伤,并且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队决定放弃挖掘。

    因此有传言说是成吉思汗显灵了。不过,真实情况据说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因为按照蒙古的传统观念,挖掘土地会带来坏运气,而触动祖先的坟墓会毁灭他的灵魂。所以,当蒙古国民众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强烈反对挖掘,蒙古国政府也勒令考古队停止挖掘并撤出那个地区。因此,主要投资者克拉维兹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动。

    蒙古贵族死后就有密葬的传统。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它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由此可见,这种传说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有学者指出,从六盘山到日蒙联合考古队发现墓地的这个地点,路程相当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