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合背”

    “正德合背” (第2/3页)

就对了,这回高泽可是有点疑惑了,用略显不解的眼神看着爷爷,期待爷爷的解答。高庆林见一付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拿起那枚铜钱递给了高泽说:“小泽,你仔细的看看这枚铜钱和别的铜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啊?”

    高泽接过来,正反一看,恍然大悟了,原来这枚铜钱居然两边都是一样的,他手上拿的竟然还是有着“家有正德钱,富贵万万年”一句留传已久的俗话的“正德通宝”的双面钱,原来是“正德钱”啊,高泽可是看过的书上的许多关于“正德”钱的传说的。

    看着手中的“正德”钱有些奇怪,这铜钱和别的不一样啊,怎么两面都是字啊?高庆林看出了高泽的疑惑,给他解释说:“小泽啊,你在书上应该看过‘合背钱’这个说法吧,怎么给忘了啊?”“哦,是‘合背钱’啊,我怎么突然一下了给忘了呀,这是‘正德通宝’的合背钱啊!”高泽一经提醒,马上就反应了过来。

    高泽在孙仲汇先生所著的《古钱》一书中看到过“合背钱”介绍,古代的铜钱一般是一面有字,或记值或记地或记钱名等等,总称为“钱文”。而另一面既无文字也无标志,那么这种无文字标志的一面就叫“钱背”。“合背”,是指把两枚钱的“背”合铸在一起,铸出的钱,两面均是同样的钱文,这样的钱就叫“合背钱”。最早的合背钱产生于战国空首布,如“武”字、“武安”空首布;“安阳”、“隰”字平首布等。为什么要铸合背钱呢?有的是工匠在铸钱时合错了范,误将两块面文范合在了一起;有的是为了某种需要而特铸的,如宗教迷信和民俗等方面的需要。一般合背钱都比较厚,两面文字完全一样。在合背时,两面是同一个方向的称“正合背”;有的是一正一反,称“倒合背”;有的则一横一竖,称“十字合背”,等等。

    高泽见到“正德”钱自然就想起了历史上的“正德”皇帝了,“正德”在《尚书正义》中解释为“德惟善政(正),政在养民”。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则精僻地解释为:“正德者,自正其德。” 以“正德”为年号的明朝武宗朱厚照皇帝,出生于公元1491年,1505年即位, 1521年秋,因不顾大臣反对,置朝政于不顾与西域爱妃南巡江南水乡,在南京清江浦舟覆被溺,后得疾而崩于北京豹房,享年31岁;在位17年,历史对其“政评”却持颇多争议:正德皇帝贪杯、好色、尚兵、所行之事看似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的武宗皇帝,同时又处事刚毅果断,弹指挥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应州大败小王子,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亲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母亡故众大臣祭伏于泥水地中,正德帝体贴地将下臣扶起;行军途中还会和官兵坐在车上打闹戏耍;甚至痴情于艺妓,个性强烈,为人却又十分平和。

    正德皇帝以巡视之名去江湖捞鱼摸蟹、最终又溺水江中后病亡。在民间对“正德通宝”有“正德游龙钱”之说:其意为天子入江海有游龙之愿,过河﹑渡江有图平安之意;高官﹑商贾之人佩之正德钱以求平安吉利;佩戴正德钱赌钱会赢;产妇手握正德钱可保母子平安;连人们婚嫁诞辰、造屋上梁也要有正德钱来保驾,以呈显喜气祥和。正是因为正德钱有着美好寓意,加之对其有各种附会之说,正德钱一直受到历代民众的喜爱,故民间大量仿铸。

    明末至清末民初期间,重铸正德通宝之风不绝。清代吴文炳《泉币图说》、戴熙《古泉丛话》、清俞曲园《茶香室四钞》卷廿七载均有记载:清康熙年,民间盛传“国朝焦循《忆言》云,泰州宫紫悬太史言:“十年前后以重价购求正德钱,一二文可值一金,云正德为游龙,佩之渡江河,无波涛之厄”。宫紫悬太史是明末人,可见正德花钱在明末清初已有仿造。至今正德钱巳真假难辨,有传说正德龙凤真钱鸡见之不鸣,听之不免更觉神乎其神,也表示“正德钱”的吉祥“人下正德钱只两个丫,真者鸡见之不啼”。

    野史上说,当年,正德皇帝南巡,从身上取出正德通宝钱赠与曾救助他的人,并御口:“汝得吾正德通宝钱,赐汝得富贵发万年。”又一次,正德帝出巡民间,发现一个孩童把铜钱放在地上划的圆圈内玩“盯铜钱”的游戏时,往铜钱上又是踩、又是吐唾沫后,于是他下令全国,将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