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第3/3页)

,辰,沅,靖。军二:荆门,汉阳。县五十六。南渡后,府三:江陵,常德,德安。州九:鄂,岳,归,峡,复,澧,辰,沅,靖。军三:汉阳,荆门,寿昌。绍兴三十二年,户二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口四十四万五千八百四十四。



    江陵府,次府,江陵郡,荆南节度。旧领荆湖北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本路及施、夔州兵马巡检事。建炎二年,升帅府。四年,置荆南府、归、峡州、荆门、公安军镇抚使,绍兴五年罢。始制安抚使兼营田使,六年,为经略安抚使;七年,罢经略,止除安抚使。淳熙元年,还为荆南府。未几,复为江陵府制置使。景定元年,移治于鄂。咸淳十年,荆湖、四川宣抚使兼江陵府事。崇宁户八万五千八百一,口二十二万三千二百八十四。贡绫、纟宁、碧涧茶芽、柑桔。县八:江陵,次赤。



    公安,次畿。



    潜江,次畿。乾德三年,升白伏巡为县。



    监利,次畿。至道三年,以玉沙隶复州。熙宁六年,废复州,以玉沙县入监利县,寻复其旧。



    松滋,次畿。



    石首,次畿。



    枝江,次畿。熙宁六年,省入松滋,元祐元年复。建炎四年,江陵寄治,绍兴五年还旧。嘉熙元年,移澌、涅州。咸淳六年,移江南白水镇下沱市。



    建宁。次畿。乾德三年,升白旧巡为县,并置万庾县,万庾寻废。熙宁六年,省建宁入石首。元祐元年复。南渡后,省。



    鄂州,紧,江夏郡,武昌军节度。初为武清军,至道二年,始改。建炎二年,兼鄂、岳制置使。四年,兼江南鄂州路安抚,寻改鄂州路安抚。绍兴二年,改兼荆湖北路安抚。六年,管内安抚;十一年,罢。嘉定十一年,置沿江制置副使。淳祐五年,兼荆湖北路安抚使。九年,罢。景定元年,改荆湖制置使。咸淳七年,罢。崇宁户九万六千七百六十九,口二十四万七百六十七。贡银。县七:江夏,紧。崇阳,望。唐县。开宝八年,又改今名。武昌,上。



    蒲圻,中。



    咸宁,中。



    通城,中。熙宁五年,升崇阳县通城镇为县。绍兴五年,废为镇。十七年,复。



    嘉鱼。下。熙宁六年,析复州地入焉。



    监一:宝泉。熙宁七年置,铸铜钱。



    南渡后,升武昌县为寿昌军。



    德安府,中,安陆郡,安远军节度。本安州。天圣元年,隶京西路,庆历元年还本路。宣和元年,升为府。开宝中,废吉阳县。建炎四年,为安陆、汉阳镇抚使。绍兴三年,复来属。咸淳中,徙治汉阳城头山。崇宁户五万九千一百八十六,口一十四万三千八百九十二。贡青纟宁。县五:安陆,中。熙宁二年,省云梦县为镇入焉,元祐元年复。



    应城,中。



    孝感,中。建炎间,移治紫资砦。



    应山,中下。



    云梦。中。绍兴七年,移治仵落市,十八年复旧。



    南渡后,无应山。



    复州,上,景陵郡,防御。建炎四年,置德安、复州、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三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端平三年,移治沔阳镇。贡阙。县二:景陵,紧。晋县。熙宁六年废州,以景陵属安州。元祐元年复。



    玉沙。下。至道三年,自江陵来隶。宝元二年,废沔阳入焉。熙宁六年,又隶江陵府。元祐元年,与景陵皆复。



    常德府,本鼎州,武陵郡,常德军节度。乾德二年,降为团练。本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宁七年,废桃源、汤口、白崖三砦。元丰三年,废白砖、黄石二砦。政和七年,升为军。建炎四年,升鼎、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领鼎、澧、辰、沅、靖州;三十二年,罢。乾道元年,以孝宗潜藩,升府。八年,依旧提举五州。崇宁户五万八千二百九十七,口一十三万八百六十五。贡纟宁、布、练布。县三:武陵,望。



    桃源,望。乾德中,析武陵地置县。



    龙阳。中。大观中,改辰阳。绍兴元年复旧。五年,升军使,移治黄城砦。三十年,复县。



    南渡后,增县一:沅江。中下。自岳州来隶。乾道中,割隶岳州,今复来隶。



    澧州,上,澧阳郡,军事。建炎四年,寓治陶家市山砦,随复旧。崇宁户八万一千六百七十三,口二十三万六千九百二十一。贡绫、竹簟。县四:澧阳,望。安乡,中下。



    石门中下。有台宜砦。



    慈利。下。有索口、安福、西牛、武口、澧州五砦。



    峡州,中,「峡」字旧从「硖」,今从「山」。



    夷陵郡,军事。建炎中,移治石鼻山。绍兴五年,复旧。端平元年,徙治于江南县。崇宁户四万九百八十,口一十一万六千四百。贡五加皮、芒硝、杜若。县四:夷陵,中。有汉流、巴山、麻溪、鱼阳、长乐、梅子六砦,及铅锡场。



    宜都,中。



    长杨,中下。有汉流、飞鱼二盐井。元丰五年,废新安、长杨二砦。



    远安。中下。



    岳州,下,巴陵郡,岳阳军节度。本军事州。宣和元年赐军额。建炎间,岳、鄂二州各带沿江管内安抚司公事。绍兴二十五年,改州曰纯,改军曰华容;三十一年,复旧。崇宁户九万七千七百九十一,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五十。贡纟宁。县四:巴陵,上。



    华容,望。有古楼砦。



    平江,上。



    临湘。淳化元年,升王朝场为县,寻改。



    归州,下,巴东郡,军事。建炎四年,隶夔路;绍兴五年,复。三十一年,又隶夔;淳熙十四年,复。明年,又隶夔。端平三年,徙郡治于南浦。崇宁户二万一千五十八,口五万二千一百四十七。贡纟宁。县三:秭归,下。熙宁五年,省兴山县为镇入焉;元祐元年复。有橃礼砦、青林盐井。



    巴东,下。有折叠砦。



    兴山。下。开宝元年,移治昭君院。端拱二年,又徙香溪北。



    辰州,下,卢溪郡,军事。太平兴国七年,置招谕县。熙宁七年,以麻阳、招谕二县隶沅州;废慢水砦、龙门、水浦、铜安、龚溪木砦。九年,废明溪、丰溪、佘溪、新兴、凤伊、铁炉、竹平、木楼、乌速、骡子、酉溪砦堡。崇宁户一万七百三十,口二万三千三百五十。贡朱砂、水银。县四:沅陵,中。



    溆浦,中下。有悬鼓砦。元丰二年,置龙潭堡。



    辰溪,下。有龙门、铜安二砦。



    卢溪。下。



    城一:会溪。熙宁八年十二月置。



    砦三:池蓬,镇溪,黔安。嘉祐三年,置池蓬,熙宁三年,置镇溪。八年,置黔安。



    沅州,下,潭阳郡,军事。本懿州。熙宁七年收复,以潭阳县地置卢阳县,以辰州麻阳、招谕二县隶州。八年,并锦州砦人户及废招谕县入麻阳,为一县。元丰三年,并镇江砦人户入黔江城,为黔阳县,寻废镇江砦为铺。五年,升旧渠阳砦为县,元祐六年,省为砦,崇宁二年,复为县。崇宁户九千六百五十九,口一万九千一百五十七。贡朱砂、水银。县四:卢阳,下。有蒋州、西县、八洲、长宜、回溪、镇江、龙门、怀化八铺。



    麻阳,下。有锦州砦,龙溪、龙家、竹砦、虚踵、齐天、叉溪六铺。



    龚溪砦,熙宁六年赐名,其后为铺,未详。



    黔阳,下。有竹砦、烟溪、无状、木州、洪江五铺。



    渠阳。砦八:熙宁间,复硖中胜云鹤绣五州、富锦圆三州。六年,以硖州新城为安江砦,富州新城为镇江砦。七年,废慢水砦、龙家堡,以辰州龙门、铜安二砦隶州,寻废为铺。宣和元年,复置铜安砦。元丰三年,置托口砦。四年,以古诚州贯保新砦为贯保砦,奉爱、丰山新堡为丰山新堡,小田、长渡村堡为小田砦。



    安江,有洪江、铜安二铺。



    托口,有竹滩一铺,元丰八年罢。



    贯保,元丰三年置,六年,隶诚州。元祐六年废,崇宁二年复置。



    渠阳,元祐三年,以渠阳军改,来隶。



    竹滩,洪江,并元祐五年置,隶黔阳县。



    若溪,崇宁三年置。



    便溪。崇宁三年,以蒋州改。



    靖州,下,军事。熙宁九年,收复唐溪洞诚州。元丰四年,仍建为诚州。五年,沅州贯保砦改为县,总治本砦并托口、小由、丰山四堡砦户口,以渠阳县为名,隶州。六年,移托口、小由两砦却属沅州,析邵州莳竹县隶州,移渠阳县为州治。七年,沅州小由砦复隶州,寻废小由砦、丰山堡。元祐二年,废为渠阳军。三年,废军为砦,属沅州。元祐五年,复以渠阳砦为诚州。崇宁二年,改为靖州。大观元年为望郡。崇宁户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二,口阙。贡白绢。县三:永平,下。本渠阳县,崇宁二年,改名,绍兴八年,移入州。



    会同,下。本三江县,崇宁二年改。通道。下。本罗蒙县,崇宁二年改。



    砦四:狼江,收溪,贯保,罗蒙。元丰六年,置收溪,复以沅州贯保来隶。七年,置罗蒙。元祐三年,废收溪、罗蒙。崇宁二年,又置若水、丰山二砦。



    堡五:石家滻村,



    多星,大由,天村。元丰四年,置石家、滻村;六年,置多星;七年,置大由、天村。元祐三年,废多星、大由、天村等堡,崇宁三年复置;又置羊镇堡、木砦堡。大观二年,又置飞山堡。政和三年,又置零溪堡。八年,又置通平堡。



    荆门军,开宝五年,长林、当阳二县自江陵来隶。熙宁六年,废军,县复隶江陵府。元祐三年,复为军。端平三年,移治当阳县。县二:长林,次畿。



    当阳。次畿。绍兴十四年,废入长林;十六年复。



    汉阳军,同下州。熙宁四年,废为县,以汉川县为镇,属鄂州。元祐元年,复置。绍兴五年,又废为县;七年,复为军。县二:汉阳,紧。汉川。下。太平兴国二年,自德安来隶。绍兴五年废,七年复。



    寿昌军,下,本鄂州武昌县。嘉定十五年,升寿昌军使,续升军。端平元年,以武昌县还隶鄂州。县一:武昌。上。以武昌山为名。孙权所都。南渡后,为江州治所,后复故。



    南路。州七:潭,衡,道,永,邵,郴,全。军一:武冈。监一:桂阳。县三十九。南渡后,增茶陵军。绍兴三十二年,户九十六万八千九百三十,口二百一十三万六千七百六十七。



    潭州,上,长沙郡,武安军节度。乾德元年,平湖南,降为防御。端拱元年,复为军。旧领荆湖南路安抚使。大观元年,升为帅府。建炎元年,复为总管安抚司。绍兴元年,兼东路兵马钤辖;二年,复为安抚司。崇宁户四十三万九千九百八十八,口九十六万二千八百五十三。贡葛、茶。县十二:长沙,望。开宝中,废长丰县入焉。



    衡山,望。淳化四年,以衡山、岳州湘阴并来隶。有黄竿银场。



    安化,望。熙宁六年置,改七星砦为镇入焉,废首溪砦。元祐三年,置博易场。



    醴陵,紧。



    攸,上。



    湘乡,中。



    湘潭,中



    益阳,中。



    浏阳,中。有永兴及旧溪银场。



    湘阴,中。乾德二年,自鼎州隶岳州,俄而来隶。



    宁乡,中。



    善化。元符元年,以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两乡为善化县。



    衡州,上,衡阳郡,军事。崇宁户一十六万八千九十五,口三十万八千二百五十三。贡麸金、犀。县五:衡阳,紧。有熙宁钱监。



    耒阳,中。



    常宁,中下。熙宁六年,废常宁县奖中砦。有茭源银场。



    安仁。中下。乾德二年,升安仁场为县。



    南渡后,升茶陵为军。



    道州,中,江华郡,军事。乾德三年,废大历县。熙宁六年,废杨梅、胜冈、绵田三砦。绍兴元年,隶荆湖东路;二年,复旧。崇宁户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五,口八万六千五百五十三。贡白纟宁、零陵香。县四:营道,紧。熙宁五年,省永明县为镇入焉,元祐元年复。



    江华,紧。有黄富铁场。宁远,紧。唐延唐县。乾德三年改。



    永明。上。



    永州,中,零陵郡,军事。熙宁六年,废福田、乐山二砦。八年,废零陵砦。崇宁户八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口二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二。贡葛、石燕。县三:零陵,望。



    祁阳,中。



    东安。中。雍熙元年,升东安场为县。有东安砦。



    郴州,中,桂阳郡,军事。绍兴初,改隶荆湖东路,二年,仍来属。崇宁户三万九千三百九十二,口一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九。贡纟宁。县四:郴,紧,有新塘、浦溪二银坑。



    桂阳,中。唐义昌县,后唐改郴义。太平兴国初,又改。有延寿银坑。



    宜章,中。唐义章县。太平兴国初改。



    永兴。中。旧高亭县。熙宁六年改。



    南渡后,增县二:兴宁,嘉定二年,析郴县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后改今名。



    桂东。本郴县地。嘉定四年,析桂阳之零陵、宜城二乡置今县于上犹砦。



    宝庆府,本邵州,邵阳郡,军事。大观九年,升为望郡。宝庆元年,以理宗潜藩,升府。淳祐六年,升宝庆军节度。崇宁户九万八千八百六十一,口二十一万八千一百六十。贡犀角、银。县二:邵阳,望。



    新化。望。熙宁五年收复梅山,以其地置县。有惜溪、柘溪、藤溪、深溪、云溪五砦。



    全州,下,军事。绍兴元年,听广西路经略安抚司节制。崇宁户三万四千六百六十三,口一十万六千四百三十二。贡葛、零陵香。县二:清湘,望。有香烟、禄塘、长乌、羊状、硖石、磨石、获源七砦。



    灌阳。中。有洮水、灌水、吉宁砦。



    茶陵军,绍兴九年,升县为军,仍隶衡州。嘉定四年,析康乐、云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亦尝隶衡州。县一:酃。下。因酃湖为名。



    桂阳军,本桂阳监,同下州。绍兴元年,隶荆湖东路,二年,复故。三年,升军。崇宁户四万四百七十六,口一十一万五千九百。贡银。县二;平阳,上。隋县,晋废。天禧三年置。有大富等九银坑,熙宁七年复。



    蓝山。中。景德三年,自郴州来隶。



    南渡后,增县一:临武。中。自石晋废,绍兴十一年复。



    武冈军,崇宁五年,以邵州武冈县升为军。县三:武冈,中。有山塘一砦。熙宁六年,废白沙砦,置关硖、武阳、城步三砦。元祐四年,置赤木砦。绍圣元年,置神山砦。崇宁二年,置通硖。大观元年,置峡口砦。



    绥宁,中。本邵州莳竹县地。熙宁九年废,崇宁九年复。绍兴十一年,移治武阳砦,二十五年,还旧。后废临冈来入。



    临冈。本莳竹县。元丰四年,以溪洞徽州为县,隶邵州。八年,建临口砦。崇宁五年,改砦为县,隶武冈军。南渡后,废临冈,增新宁。下。汉夷地。绍兴二十五年,于水头江北立今县。



    荆湖南、北路,盖《禹贡》荆州之域。当张、翼、轸之分。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唐末藩臣分据,宋初下之。鄂、岳本属河南,安、复中土旧地,今以壤制而分隶焉。江陵国南巨镇,当荆江上游,西控巴蜀。澧、鼎、辰三州,皆旁通溪洞,置兵戍守。潭州为湘、岭要剧,鄂、岳处江、湖之都会,全、邵屯兵,以扼蛮獠。大率有材木、茗荈之饶,金铁、羽毛之利。其土宜谷稻,赋入稍多。而南路有袁、吉壤接者,其民往往迁徙自占,深耕穊种,率致富饶,自是好讼者亦多矣。北路农作稍惰,多旷土,俗薄而质。归、峡信巫鬼,重淫祀,故尝下令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