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四十三地理六

    志第四十三地理六 (第3/3页)

年复。元丰户七千五百。贡银。县二:合浦,上。有二砦。



    石康。下。本常乐州,宋并为县。



    琼州,下,琼山郡,靖海军节度。本军事州。大观元年,以黎母山夷峒建镇州,赐军额为靖海。政和元年,镇州废,以其地及军额来归。元丰户八千九百六十三。贡银、槟榔。县五:琼山,中。熙宁四年,省舍城入焉。有感恩、英田场二栅。澄迈。下。开宝五年废崖州,与舍城、文昌并来隶。



    文昌,下。



    临高,下。绍兴初,移于莫村。



    乐会。下。唐置,环以黎洞,寄治南管。大观三年,割隶万安军,后复来属。



    南宁军,旧昌化军,同下州。本儋州,熙宁六年,废州为军。绍兴六年,废昌化、万安、吉阳三军为县,隶琼州。十三年,为军使,十四年复为军,以属县还隶本军。后改今名。元丰户八百五十三。贡高良姜。元丰贡银。县三:宜伦,下。隋义伦县。太平兴国初改。



    昌化,下。熙宁六年省,元丰三年复。有昌化砦。感恩。下。熙宁六年省,元丰四年复。



    万安军,同下州。旧万安州,万安郡。熙宁七年,废为军。绍兴六年,废军为万宁县,以军使兼知县事,隶琼州。十三年,复为军。元丰户二百七十。贡银。县二:万宁,下。后复名万安。



    陵水。下。熙宁七年为镇,元丰三年复。绍兴六年隶琼州。十三年,复来隶。



    吉阳军,同下州。本朱崖军,即崖州。熙宁六年,废为军。绍兴六年,废军为宁远县。十三年复。后改名吉阳军。元丰户二百五十一。贡高良姜。镇二:临川,藤桥。熙宁六年,省宁远、吉阳二县为临川、藤桥二镇。宁远即临川。



    南渡后,县二:宁远,下。绍兴六年复县,隶琼州。十三年,复来属。



    吉阳。下。熙宁六年,废为藤桥镇,隶琼州。绍兴六年复。



    平州。崇宁四年三月,王江古州蛮户纳土,于王口砦建军,以怀远为名,割融州融江、文村、浔江、临溪四堡砦并隶军。寻改怀远军为平州,仍置倚郭怀远县。又置百万砦及万安砦,又于安口隘置允州及安口县,又于中古州置格州及乐古县。五年,改格州为从州。政和元年,废平州,依旧为王口砦;并融江、文村、浔江、临溪四堡砦并依旧隶融州,废怀远县。又废从州为乐古砦,并通靖、镇安、百万砦并拨隶允州。又废允州,权留平州,又权置百万砦。宣和二年,赐平州郡名曰怀远。绍兴四年,废平州仍为王口砦,隶融州。十四年,复以王口砦为怀远县。



    从州。废置具平州。



    允州。废置同上。



    庭州。大观元年,以宜州河池县置庭州,倚郭县曰怀德。又于南丹州中平县置砦曰靖南,寻拨隶庭州。大观二年,置安远砦。大观四年,废庭州,移靖南砦于废孚州。宣和五年,移安远砦于平安山置。



    孚州。大观元年,以地州建隆县置孚州,倚郭县曰归仁。四年,废孚州及归仁县为靖南砦。先于南丹州中平县置靖南砦,今移置此。政和七年,复置孚州及归仁县,仍移靖南砦归旧处。宣和三年,复废孚州及归仁县,置靖南砦。大观四年,隶观州。绍兴四年,废靖南砦。



    溪州。大观元年,以宜州思恩县带溪砦置溪州。四年,废。



    镇州。大观元年,置镇州于黎母山心,倚郭县以镇宁为名,升镇州为都督府,赐静海军额。政和元年,废镇州,以静海军额为琼州。



    延德军。崇宁五年,初置延德县于朱崖军黄流、白沙、侧浪之间。大观元年,改为军,又置倚郭县曰通远。政和元年,废延德军为感恩县,昌化军通远县为通远镇,隶朱崖军。政和六年,置延德砦,又以通远镇为砦。



    地州。崇宁五年纳土。大观元年,以地州建隆县置孚州。



    文州。崇宁五年纳土。大观元年,置绥南砦。绍兴四年废。



    兰州。崇宁五年纳土。



    那州。崇宁五年纳土。



    观州。大观元年,克南丹州,以南丹州为观州,置倚郭县。大观四年,以南丹州还莫公晟,复于高峰砦置观州。绍兴四年,废观州为高峰砦,存留木门、马台、平洞、黄泥、中村等堡砦。



    隆州。



    兑州。政和四年,置隆州、兑州并兴隆县、万松县。宣和三年,废隆州及兴隆县为威远砦,兑州及万松县为靖远砦。二州先置思忠、安江、凤麟、金斗、朝天等五砦并废,各隶新砦,仍并隶邕州。



    广南东、西路,盖《禹贡》荆、扬二州之域,当牵牛、婺女之分。南滨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岭。有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产。民性轻悍。宋初,以人稀土旷,并省州县。然岁有海舶贸易,商贾交凑,桂林邕、宜接夷獠,置守戍。大率民婚嫁、丧葬、衣服多不合礼。尚淫祀,杀人祭鬼。山林翳密,多瘴毒,凡命官吏,优其秩奉。春、梅诸州,炎疠颇甚,许土人领任。景德中,令秋冬赴治,使职巡行,皆令避盛夏瘴雾之患。人病不呼医服药。儋、崖、万安三州,地狭户少,常以琼州牙校典治。安南数郡,土壤遐僻,但羁縻不绝而已。



    燕山府路。府一:燕山。州九、涿,檀,平,易,营,顺,蓟,景,经。县二十。宣和四年,诏山前收复州县,合置监司,以燕山府路为名,山后别名云中府路。



    燕山府。唐幽州,范阳郡,卢龙军节度。石晋以赂契丹,契丹建为南京,又改号燕京。金人灭契丹,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二十四县来归。宣和四年,改燕京为燕山府,又改郡曰广阳,节度曰永清军,领十二县。五年,童贯、蔡攸入燕山。七年,郭药师以燕山叛,金人复取之。析津,宛平,都市,赐名广宁。



    昌平,良乡,潞,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赐名清化。



    漷阴。



    涿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四年,金将郭药师以州降,赐郡名曰涿水,升威行军节度。县四:范阳,归义,固安,新城。赐名威城。



    檀州。隋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横山,升镇远军节度。七年,金人复破之。县二:密云,行唐。赐名威塞。



    平州。隋置,后唐时为契丹所陷,改辽兴府,以营、滦二州隶之。宣和四年,赐郡名渔阳,升抚宁军节度。五年,辽将张觉据州来降,寻为金所破。县三:卢龙,赐名卢城。



    石城,赐名临关。



    马城。赐名安城。



    易州。唐置,雍熙四年,陷于契丹。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遂武,防御。县三:易水,涞水,容城。



    营州。隋置,后唐时为契丹所陷。宣和四年,赐郡名曰平卢,防御。县一:柳城。赐名镇山。



    顺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顺兴,团练。县一:怀柔。



    蓟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广川,团练。七年,金人破之。县三:渔阳,赐名平卢。



    三河,玉田。



    景州。契丹置。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滦川,军事。县一:遵化。



    经州。本蓟州玉田县。宣和六年,建为州。七年,陷于金。



    云中府路。



    云中府,唐云州,大同军节度。石晋以赂契丹,契丹号为西京。宣和三年,始得云中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州,所谓山后九州也。



    武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五年,金人以州来归。六年,筑固疆堡。寻复为金人所取。



    应州。故属大同军节度,后唐置彰国军,石晋以赂契丹。宣和五年,契丹将苏京以州来降。金人寻遂京,复取之。



    朔州。唐置,后唐为振武军,石晋以赂契丹。宣和五年,守将韩正以州来降。金人寻逐正,复取之。



    蔚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五年,守将陈翊以州来降。六年,翊为金人所杀,复取之。



    奉圣州。唐新州,后唐置威塞军节度,石晋以赂契丹。在云中府之东,契丹改为奉圣州。



    归化州。旧毅州,后唐改为武州,石晋以赂契丹,契丹改为归化州。



    儒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



    妫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契丹改为可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