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卷六 (第2/3页)

监护:监督,监管。水功:兴修水利之事。



    隐括:审度核查。



    【译文】



    后来在这里屯垦,积聚粮食,称为羊肠仓。山上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阶弯曲盘绕,好像羊肠似的,所以粮仓和山坡都取这名字。东汉永平年间(58—75),浚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大概蓄纳呼沱河的水,转运山以东的谷物,从都虑到羊肠仓,将凭汾水运谷物到太原,用来供给秦、晋。水运所经河道,共有三百八十九个险隘,连年苦役,死的人不计其数。肃宗封邓训为谒者,监护河道。邓训审度核查后知道这条水道的艰难,详细报告肃宗,要求停止运输,肃宗听从了他的报告,使几千人免于死亡。和帝邓熹后立为皇后,叔父邓陔认为是邓训做了好事积善的结果。



    【原文】



    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县①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②,累石就③路,萦带④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⑤,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⑥桥,盖通古之津隘⑦矣,亦在今之地险⑧也。



    【注释】



    ①界休县:古县名,秦置,治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②偏梁阁道:即栈道。偏梁:临近水边的一头的木梁。



    ③就:成。



    ④萦带:缠绕。



    ⑤戴:顶着。山阜:山。



    ⑥鲁般:亦作“鲁班”,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工匠,姓公输,名班,后世尊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⑦通古:整个古代。津隘:关津要隘。



    ⑧在今:当今。地险:险要的地方。



    【译文】



    冠爵津是汾水上的渡口名,在界休县的西南,俗称雀鼠谷。山谷有几十里深,道路非常狭隘艰险,水的左右都垒建着栈道,垒石成路,盘绕在山岩的一侧,有的离水一丈,有的高出五六尺,上顶高山,下临深涧,俗称鲁般桥,这是古代的险要渡口,在今天也算得上是险要的地方了。



    【原文】



    其水又迳安邑①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②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盬。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③。吕忱曰:夙沙④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谓之盬。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淳,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⑤,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⑥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为堨水。《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⑦,地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径⑧,南通上阳,北暨盐泽⑨。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⑩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池也。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注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