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卷十 (第2/3页)

è)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



    相国:古官名,春秋、战国时,诸侯国设相,称为相国,为百官之长,秦及汉初,位尊于丞相,后为宰相的尊称。



    栋(dònɡ):脊檩,正梁。榱(cuī):椽子。



    不虞(yú):不测,意料不到的事。



    峙(zhì):耸立,屹立。峥嵘(zhēnɡ rónɡ):高峻。



    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木屋。



    层甍(ménɡ):高楼的屋脊。



    祚(zuò):帝位。



    【译文】



    魏武帝又凭借此处郡国的旧地,引漳水从城西向东流入,流经铜雀台下,暗流入城中往东流去,叫做长明沟。渠水又南流经止车门下,魏武帝封于邺建造北宫,宫中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导引支流可供灌溉,因此到处都得以灌溉,东出石窦堰之下,注入护城河。所以魏武《登台赋》说:引长明沟之水,来灌注街里。说的就是这条渠。石虎在文昌殿故址处,建造东、西太武殿,在济水以北的谷城山上采纹石为殿基,每座殿基下有五百名武士值班宿卫。弯曲的柱子和屋瓦,都用铜铸成,并用金漆绘画装饰。又把长安、洛阳的铜人,移来放在两殿之前,以增国光。城西北有三台,都是借城墙为基础的,所以巍峨高峻,好像山一样。这是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魏武帝建造的,现在变得十分平坦,以前的巍峨丧失殆尽。《春秋古地》说:葵丘是地名,就是现在的邺西三台。有人说台已平,或另有所见,详情不知。中间一座叫铜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间,建成后,叫儿子们登台作赋。陈思王曹子建下笔成章,速度既快写得又美,被时人称赏。这也就是魏武帝望奉常王叔治的地方。从前严才与其部属攻打掖门,王修听到有变故,车马未到,就率领官属步行到宫门,魏武帝在铜雀台上望见,说:那个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锺繇说:按惯例,京城有变故,九卿各守在自己的官府,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呢?王修说:享用人家的俸禄,有祸时怎能逃避哪?守在官府中虽是惯例,但不是赴国之难的大义。时人以为美谈。石虎再增高二丈,造了一座房屋,连栋接椽,把台全都盖住,曲折盘回地隔开,取名为命子窟。又在屋上建造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又在楼顶上造了一只铜雀,展开翅膀,像是在飞翔的样子。南边有金虎台,高八丈,有房屋一百零九间;北边称冰井台,也高八丈,有房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每室中有几口井,每口井深十五丈,井中藏冰及石墨。石墨可以写字,点燃了不容易烧完,也称为石炭。还有粮食窖及盐窖,以备不测之需。至今窖上还有石刻留存。左思《魏都赋》说:三座台成排高高耸立。城墙开七座门:南边的是凤阳门,中间的叫中阳门,其次叫广阳门,东边的叫建春门,北边的叫广德门,其次叫厩门,西面叫金明门,又叫白门。凤阳门三座台都洞开着,高三十五丈,石虎在城门上增筑了四层楼,并放置了一只铜风,凤头高一丈六尺。东边城上,石虎又筑东明观,在这座城楼上加建了镀金的博山香炉,称之为“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比其他的台榭都要高,独自高耸着。此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表面都用砖装饰。百步一楼,所有的宫殿、门台、女墙,都加建台榭。高楼的屋脊,仰起的瓦头,飞举的屋檐高耸入云,素色作底,画上丹青。在那全盛之时,离邺城六七十里,远远就看得见凌霄的亭台观阁,高耸有如仙宫。曹魏继汉而立,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