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卷十四 (第2/3页)

”,堤坝,堤防。



    ⑤并(bīnɡ)州:古州名,虞舜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



    ⑥石笼:元代王祯《王氏农书》中有记载:用藤萝或木条编成,圈眼,大笼长二三丈,高四五尺,内装石块,用木桩钉住,接连绵延可用来抵御洪水奔浪。



    ⑦乘:凌越,漫过。



    ⑧谒(yè)者:官名,使者的别称。汉哀帝时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员。樊晨:人名,不详。



    ⑨刻地:规定旱地。



    ⑩渔阳:古郡名,治今北京市密云区。潞(lù)县:古县名,汉置,治今北京市通州区。



    原隰(xí):广平与低湿之地。底平:致功而平,言可耕种。



    君:即刘靖。弘:即刘靖之子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人。骁骑将军、平乡侯:刘弘的官名。



    追惟:追念,回想。



    兴复:恢复,复兴。载利:运载优势。



    襁(qiǎnɡ)负:用襁褓背负,指带着孩子。



    《易》:亦称《周易》《易经》。占筮书。民忘其劳:出自《易经·兑卦》“彖(tuàn)传”。



    郑渠:亦称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今陕西省渭河平原)的人工灌溉渠,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开凿而成。



    追述:述说过去之事。成功:成就,功绩。



    【译文】



    又有高梁水注入,高梁水上口在戾陵堰承接漯水,水北有梁山,山上有燕刺王旦的陵墓,所以用戾陵来命名这条堰。河水从这条堰分出支流,东流经梁山南边,又东北流经刘靖碑北边。碑辞写道: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上梁山观望河川的源流,考察漯水审度地形地势,赞扬武安的通渠,羡慕秦地的殷富。于是派部下丁鸿,督率军士千人,于嘉平二年(250)在水中筑堰,以引导高梁河,造了戾陵塌,开了车箱渠。此堰的碑文说:高梁河水出自并州,是潞河的别源。长长的堤岸,非常高峻牢固,在河中以石笼截流筑成主堰,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宽七十多步。靠北岸设立水门,门宽四丈,立于水中十丈。山水暴发时,水就从堰顶溢出,向东奔流;平时保持正常流量,水就从水门向北流进来。每年可灌溉水田两千顷,灌溉旱地共一百多万亩。到景元三年(262)辛酉日所下诏书说:因百姓粮食需求量增加,旱地废置,因而供养不足。派谒者樊晨重新改造了水门,国家限定拿出水田一千顷,限定拿出旱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给予郡县,重新改定水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沿着车箱渠,从蓟西北流经昌平,东至渔阳潞县为止。沿途所经四五百里,灌溉的水田达万余顷。无论地势高低,都能均匀地得水,可以耕种。导流时可以灌溉,决水时可以分流。开放渠口,成为湍流汹涌的水门,放出池水,成为滋润禾苗的甘泽,既有益于当代,又惠及后世。晋元康四年(294),刘公小儿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刘弘,受命持节出使监管幽州诸军事,领有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的头衔。立塌后三十六年,到元康五年(295)夏六月,洪水暴发,堤坝毁损了四分之三,只剩北岸七十多丈,车箱渠到处泛滥。他追念先君筑堰的功勋,亲临现场,指导施工规划,命令司马、关内侯逄恽,率领内外将士两千人,筑起长岸,建成石渠,修理主堰,兴建水门,水门宽四丈,立水中五尺,恢复了运载的各种功能,凡有关疏导与阻塞之方法,一切都遵循旧制,共费工四万多。乌丸诸部王侯,不召自来,有的甚至背着婴儿,来修水利,总共有几千人。《诗经》中说:动工不要急于求成;《易经》中说:百姓忘记了劳苦,就是这一水利工程的最好写照。于是两府中文官武将,想到秦国追思郑国凿渠的业绩,魏人为西门豹立祠的道理,都仰慕这一仁德之举,追述修堰的功绩。元康五年(295)十月十一日,刻石立表,以记载这一业绩,并记下这条堰的规格和用法,永远作为后人的榜样。事实详见碑辞。



    【原文】



    又东南流迳武列溪①,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②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③,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④。牧守⑤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⑥,无能届其崇标⑦者。其水东合流入濡⑧。



    【注释】



    ①武列溪:亦称武列水,即今热河,有三源,合流入河北省承德市。



    ②石挺:孤生独立的直棒形大石,即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的磬锤峰。



    ③云举:高耸。



    ④可:大约。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⑤牧守:州和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⑥弯张:拉开。弧矢:弓箭。



    ⑦届:达到。崇标:高顶。



    ⑧濡(rú):即濡水,今称滦河,是一条全长近九百公里的独流入海的河流。



    【译文】



    (三藏水)又向东南流经武列溪,称为武列水。武列水向东南经石挺下,石挺在层峦之上,孤石高耸,山崖险峻,约高百余仞。州牧、太守经过这里,叫本领高强的人,弯弓射箭,没有一个人能射到石挺的顶端。武列水向东流入濡水。



    【原文】



    《博物志》①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