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卷十六 (第2/3页)

道:如果沟渠年久,疏浚者应当在河南城北面、石碛西面,再深深地朝北开挖一道沟渠,使它通向旧时的小丘。汇合旧渠东流,利用老沟开渠,工程容易完成,石碛坚固,有利农时,工程完成后,效果就可见到。边境多战事,人力太少,渠堰又刚刚筑成,未遇水患,所以不敢预先修好通渠。如果今后要再动工兴修水利工程,那么应从石碛西边挖渠,因此特地写在石上,以供后世贤者参考。



    【原文】



    穀水又东,又结石梁①,跨水制城,西梁也。穀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②,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迳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③。石季伦《金谷集叙》曰: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出为征虏将军④,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⑤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备具。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穀。



    【注释】



    ①石梁:石制的桥梁。



    ②太白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③石崇:晋朝人,字季伦,在河阳置金谷别墅,极奢靡。下文的《金谷诗集叙》为石崇所作。石崇故居: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④太仆:官名,九卿之一,为天子执御,掌舆马牲畜之事。征虏将军:官名,东汉置。



    ⑤别庐:别墅。河南:古县名,治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金谷涧: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译文】



    穀水又向东流,又砌筑了一座石桥,横跨水上,以阻水护城,称为西梁。穀水又东流,左边汇合金谷水。金谷水出于太白原,向东南流经金谷,称为金谷水。金谷水向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的故居。石崇《金谷诗集叙》中说:我在元康七年(297),随太仆出征为征虏将军,有别墅在河南界上的金谷涧中。那里有澄清的泉水、茂密的树林,各种果树、修竹、翠柏以及药草,应有尽有。金谷水又向东南流入穀水。



    【原文】



    故《洛阳记》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②城有魏明帝所起景阳山,余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③及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④已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曰:九江直作圆水。水中作圆坛三破之,夹水得相迳通。《东京赋》⑤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⑥,芙蓉覆水,秋兰被⑦涯。今也,山则块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穀水又东,枝分南入华林园⑧,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⑨焉如新。又迳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⑩,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寔为神居矣。



    【注释】



    ①《洛阳记》:杨守敬认为是杨龙骧所作。杨龙骧:人名,不详。



    ②际:临近,靠近。



    ③白石英:一种石英的矿石。紫石英:矿物萤石的矿石。



    ④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历代名称稍别,职管各异。



    ⑤《东京赋》: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所作。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浑天仪。



    ⑥九谷八溪:养鱼池,今不知所在。



    ⑦秋兰:秋日的兰花。被:覆盖。



    ⑧枝分:支流,分流。华林园:即芳林园,三国魏齐王芳即位,改为华林。



    ⑨璨(càn):鲜明发光。



    ⑩射侯:箭靶。



    阿(ē)阁:四面都有檐溜的楼阁。



    凫没(fú mò):像野鸭一样浮沉。鸾(luán)举:像鸾鸟一样飞翔。



    枉渚:弯曲的水池。渚:通“潴(zhū)”,蓄水池。声溜:潺潺的瀑布。溜:瀑布。



    微飙(biāo):微风。暂:突然,猝然。



    寔:通“实”,的确,实在。神居:神仙居住之地。



    【译文】



    所以《洛阳记》说:陵云台西边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就是这地方。又东经大夏门下,就是原来的夏门。陆机《与弟书》说: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所造。门内东侧,靠城有魏明帝所造的景阳山,余基还在。孙盛《魏春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