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书名考

    太史公书名考 (第2/3页)

事,东海庙碑为桓帝永寿元年立(公元159年),《史记》之名称,当以此为最早,合下文武荣碑观之,皆石刻中两铁证,故决定《史记》名称的开始,在东汉桓帝之时。



    (二证)汉执金吾丞武荣碑



    《金石萃编》卷十二,汉执金吾丞武荣碑云,“阙帻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左氏》、《国语》,广学甄微,靡不贯综”。又云,道“孝桓大忧,屯守玄武,戚哀悲切,加遇害气,遭疾陨灵,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碑无年月,以碑文辞考之,武荣之卒,当在灵帝初年,武荣年三十六,举孝廉,研究《史记》、《汉书》,当在桓帝初年可知。另以武氏石阙铭其敦蝗长史武斑碑互考之,武荣为武开明之子,武斑之弟,武斑以永嘉元年死(公元105年),年二十五,碑以建和元年立(公元147年),武荣碑虽无年月,立在灵帝初年可知。



    (三证)延笃《史记音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云,“古今为注解者绝鲜,音义亦希,始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近代鲜有二家之本”。案《后汉书》卷五十四《延笃传》,笃以桓帝永康元年卒(公元167年),不言著有《史记音义》,《隋书·经籍志》史部,亦不载此书,知在隋以前即已亡佚,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裴骃《集解》中引有《史记音义》,司马贞两书并举,足证延笃之书,标题可确定为《史记音义》,证之《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徐广《史记音义》十二卷,《索隐·后序》亦云,裴骃又有《史记音义》,可知徐、裴两书的命名,皆摹仿延笃《史记音义》而来。又《颜氏家训·书证篇》,引延笃《战国策音义》,其命名与《史证音义》正同。



    (四证)蔡邕《独断》



    荡舀《独断》卷上“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按《史记·五帝本纪》云,皋陶为大理,蔡吕所引,殆此文也。又按《后汉书·蔡邕传》云,“及董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言之而叹,允勃然叱之,即付廷尉治罪,邕遂死狱中”,卓之被诛,在献帝初平三年四月(公元192年),蔡邕之死当略后数月,邕传死时六十一岁,《独断》成书,当在灵帝末年。



    (五证)荀悦《汉纪》



    荀说《汉纪》卷三十云,“班彪举茂才为徐今,彪子固字孟坚,明帝时为郎,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高祖至于孝武,大功臣绍其后事,迄于孝平王莽之际,著帝纪表志传以为《汉书》凡百篇”。荀说又有时兼称为《太史公记》,《汉纪》卷四十云,“司马子长既道李陵之锅,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始自黄帝,以及秦汉,为《太史公记》”,其体例与应劭《风俗通义》相同,又按《汉纪·序》云“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诏给事中秘书监荀悦,钞撰汉书,略举其要,其五年书成”,是荀悦此书,成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比较《独断》为后。



    (六证)应劭《风俗通义》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三十七)云,“宫车晏驾,谨案《史记》曰王稽谓范睢曰,夫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奈何者,一旦官车晏驾,是事不可知也”。严氏本条佚文是从《文选》卷六十《竟陵王行状》李善注辑出,案应劭系节用《史记·范睢传》文。



    《风俗通义》佚文(卢文强《群书拾补》第二十八种)云,“由余秦相也,见《史记》,汉有由章至长沙太傅。”(引宋景文公笔记),由余秦相见《史记·秦本纪》,当为本书《姓氏篇》佚文。



    又《风俗通义》有称《太史公记》者,如卷一“谨案《战国策》、《太史公记》,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戮力,以窥周室”云云。按所引为《史记·秦始皇本纪賛》,太史公又用贾谊《过秦论》上篇原文。又《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