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卷四十三 (第3/3页)
臣曰:「先帝非止愛人嗇費,至於節損服用,躬御澣濯之衣,蓋前古哲王莫能偕也。」上初命三司具中外錢穀大數以聞,鹽鐵使陳恕久而不進,上命輔臣詰之,恕曰:「天子富於春秋,若知府庫充羡,恐生侈心,故不敢進也。」上聞而善之。(此事不得其時,因三司上經費數并書之。) 內侍裴愈【一八】監三館、祕閣書籍,歲久不治,命內品劉崇超代之,尋詔知制誥朱昂【一九】與祕閣校理杜鎬、莊宅使劉承珪排整,著為目錄。
戊辰,西京左藏庫使楊允恭言:「準詔估蕃部及諸色進貢馬價,請鑄印。」詔以「估馬司印」為文。置估馬司始此。凡市馬之處,河東則府州、岢嵐軍,陝西則秦渭涇原儀環慶階文州、鎮戎軍,川峽則益黎戎茂雅夔州、永康軍,皆置務,遣官以主之,歲得五千餘匹,以布帛茶他物準其直。招馬之處,秦、渭、階、文之吐蕃、回紇,麟、府之党項,豐州之藏才族,環州之白馬、鼻家、保家、名市族,涇儀延鄜、火山保德保安軍、唐龍鎮、制勝關之諸蕃。每歲皆給以空名敕書,委緣邊長吏擇牙吏入蕃招募詣京師,至則估馬司定其直,三十五千至八千凡二十三等。其蕃部又有直進者,自七十五千至二十七千凡三等,有獻尚乘者,自百一十千至六十千亦三等。
十二月,先是,詔給事中柴成務等重詳定新編敕。丙午,成務等上言曰:「自唐開元至周顯德,咸有格敕,并著簡編。國初重定刑統,止行編敕四卷。洎方隅平定,文軌大同,太宗臨朝,聲教彌遠,遂增後敕為太平編敕十五卷,淳化中又增後敕為淳化編敕三十卷。編輯之始,先帝親戒有司,務存體要。當時臣下,不能申明聖意,以去繁文。今景運重熙,孝心善繼。自淳化以後,宣敕至多。命有司別加刪定,取刑部、大理寺、京百司、諸路轉運使所受淳化編敕及續降宣敕萬八千五百五十五道,篃共披閱。凡敕文與刑統令式舊條重出者及一時機宜非永制者,并刪去之;其條貫禁法當與三司參酌者,委本部編次之,凡取八百五十六道,為新刪定編敕。其有止為一事前後累敕者,合而為一;本是一敕,條理數事者,各以類分取。其條目相因,不以年代為次,其閒文繁意局者,量經制事理增損之;情輕法重者,取約束刑名削去之。凡成二百八十六道,準律分十二門,并目錄為十一卷。又以儀制、車服等十六道別為一卷【二○】,附儀制令,違者如違令法,本條自有刑名者依本條。又以續降赦書、德音九道別為一卷,附淳化赦書合為一卷。其釐革一州、一縣、一司、一務者,各還本司,令敕稱依法及行朝典勘斷【二一】,不定刑名者,并準律、令、格、式;無本條者,準違制敕【二二】,分故失及不躬親被受條區分【二三】。臣等重加詳定,觽議無殊,伏請鏤板頒下,與律令格式、刑統同行。」優詔褒答之。
刑部郎中、知制誥王禹偁預修太祖實錄,或言禹偁以私意輕重其間,甲寅,落職知黃州。(按禹偁黃州謝上表,則此出端坐史事,而本傳乃云宰相張齊賢、李沆不協意,禹偁證其閒【二四】,故罷職。今但從記聞,更須考之。或云禹偁撰太祖增上徽號冊文,語涉譏訕,此大誤也。江休復云:真宗初即位,禹偁謁畢相于開封,云某事某事舊僚宜有規諷,出知黃州。此亦誤。真宗初即位,禹偁實自揚州召入,當其責時,畢相去開封矣。)
是歲,以如京使柳開知代州,開上疏言:
國家創業將四十年,陛下紹二聖之祚,精求至治,若守舊規,斯未盡善,能立新法,乃顯神機。
臣以益州稍靜,望陛下選賢能以鎮之,必須望重有威,即髃臣畏服。又西鄙今雖歸朝,他日未可必保,苟有翻復,須得人制禦。若以契丹比議【二五】,為患更深。何者?契丹則君臣久定,蕃、漢有分,縱萌南顧之心,亦須自有思慮。西鄙積恨未泯,貪心難悛,其下猖狂,競謀兇惡,侵漁未必知足,姑息未能感恩。望常預備之,以良將守其要害,以厚賜足其貪婪,以撫慰來其情,以□假息其念,多命人使西入甘、涼,厚結其心,為我聲援,如有動靜,使其侵掩【二六】,令彼有後顧之憂,乃可制其輕動。今兵革雖觽,不及太祖之時人人練習,謀臣猛將則又懸殊,是以比年西北屢遭侵擾,養育則月費甚廣,征戰則軍捷未聞。誠願訓練禁戢,使如往日,士伍必求于勇敢,指顧無縱于後先,失律者悉誅,獲功者必賞,偏裨主將不威嚴者去之,聽斷之暇,親臨殿廷,更召貔虎,使其擊刺馳驟,以彰神武之盛。
臣又以宰相、樞密,朝廷大臣,委之必無疑,用之必至當,銓總僚屬,評品職官,內則主掌百司,外則分治四海。今京朝官則別置審官,供奉、殿直則別立三班,刑部不令詳斷,別立審刑,宣徽一司全同散地。大臣不獲親信,小臣乃謂至公。至如銀臺一司,舊屬樞密,近年改制,職掌甚多,加倍置人,事則依舊,別無利害,虛有變更。臣欲望停審官、三班,復委中書、樞密、宣徽院,銀臺司復歸樞密院,審刑院復歸刑部,去其繁細,省其頭目。
又京府大都,萬方軌則,望仍舊貫,選委親賢。今皇族宗子悉多成長,但令優逸,無以試才,宜委之外藩,擇文武忠直之士為左右贊弼之臣。
又天下州縣官吏不均,或□員至多,或歲年久闕。欲望縣四千戶以上選朝官知,三千戶以上選京官知,省去主簿,令縣尉兼領其事。自餘通判、監軍、巡檢、監臨使臣,并酌量省減,免虛費於祿利,仍均濟於職官【二七】。
又人情貪競,時態輕浮,雖骨肉之至親,臨勢利而多變,同僚之內,多或不和,伺隙則至於傾危,患難則全無相救,仁義之風,蕩然不復。欲望明頒告諭,各使改更,庶厚化源,永敦政本。
恭惟太祖神武,太宗聖文,光掩百王,威加萬國,無賢不用,無事不知。望陛下開豁聖懷,如天如海,可斷即斷,合行即行,愛惜忠直之臣,體察姦諛之黨。臣久塵著位,寖荷恩寵,辭狂理拙,唯聖明恕之。
開至州,葺城壘、戰具,諸將多沮議不協。開謂其從子曰:「吾觀胡星有光,雲多從北來犯境上,寇將至矣。吾聞師克在和,今諸將怨我,一旦寇至,我其危哉。」因上言請徙他州,尋改知忻州。 注 釋
【一】日令頤正赴御書院待對「待對」原作「侍對」,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四三一崔頤正傳、宋史全文卷五上改。按編年綱目卷六作「侍講」,「侍講」初置于咸平二年七月丙午(參本書卷四五),疑有誤。
【二】詔諸州長吏潔除牢獄「長吏」原作「長史」。按「長史」官稱見于宋初,並不領刑獄職事,「長史」應為「長吏」之誤,今據續通鑑卷二○改。
【三】今外官要切惟轉運使「要切」原作「切要」,據各本乙正。 【四】伏見僖祖稱曾高祖順祖稱高祖此句「高祖」上原無「曾高祖順祖稱」六字。按稱僖祖為高祖者,係指宋太祖、太宗而言,見本書卷一建隆元年三月壬戌追尊祖考為皇帝條。真宗則應稱僖祖為曾高祖,宋會要禮一五之二四、通考卷九三宗廟考、宋史卷一○六禮志正作「僖祖稱曾高祖」。又據會要,僖祖句下有「順祖稱高祖」五字,而本編下文復有「順祖室曰高祖」句,是原刊亦有脫落。今于「僖祖稱」下補「曾高祖,順祖稱」六字,以完足文義。
【五】俟枝葉裁茂「裁」原作「栽」,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二一、宋史卷二八四陳堯叟傳改。
【六】復因其本上引宋史作「復固其本」。
【七】故地有遺利而民艱資金「地」原作「也」,「金」原作「今」。按原刊或以形似致誤,或以音近而訛,致句讀扞格難通。今據上引宋史及本編下文「布帛上供,泉貨下流」句義分別改正。
【八】諸縣令佐依例書曆為課「諸」原作「請」,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上引宋史、長編紀事本末改。 【九】而漤其私覿「漤」原作「知」,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宋史改。 【一○】又言原作「之言」,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一一】候其罷官宋史卷四四一姚鉉傳、續通鑑卷二○均作「俟其罷官」。
【一二】欲望應知州府軍監「欲望」原作「望欲」,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上引姚鉉傳改。
【一三】放先帝嘗加召命「放」字原闕,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二二補。
【一四】按二年七月初置侍講學士「侍」字原闕,據本書卷四五咸平二年七月丙午置翰林侍講學士條及宋史卷六真宗紀補。 【一五】遂上書指陳發解官所試朽索馭六馬賦及詩論策題「及」原作「又」,涉下而誤,據續通鑑卷二○改。
【一六】令三司議定經久之制「令」原作「分」,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一七】周回平川二千里「回」原作「圍」,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宋史卷四九二吐蕃傳改。下文「城周回五十里」句同改。
【一八】裴愈原作「裴俞」,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會要職官一八之五一改。
【一九】朱昂原作「朱帛」,據上引書及宋史卷四三九朱昂傳改。
【二○】又以儀制車服等十六道別為一卷「儀制」原作「儀注」,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會要刑法一之二改。下同。
【二一】令敕稱依法及行朝典勘斷「令」原作「今」,據上引宋會要改。
【二二】準違制敕「敕」字原闕,據上引宋會要補。
【二三】分故失及不躬親被受條區分「失及」二字原脫,據上引宋會要補。
【二四】禹偁證其間「證」,宋本、宋撮要本均作「談」,閣本則作「譖」。按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此句作「禹偁議論輕重其間」。
【二五】若以契丹比議「比議」原作「此議」,據宋撮要本及柳開河東先生集(以下簡稱河東集)卷一○上言時政表、宋史卷四四○柳開傳改。
【二六】使其侵掩「使其」二字原闕,據同上書補。 【二七】仍均濟於職官「官」原作「方」,據同上書及宋史卷四四○柳開傳、奏議卷二九治道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