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六十九 (第2/3页)
罪,命出而不可救,則為朝廷之失矣。」遂獨奏陛下覃此繆恩,無意孤寒,獨為堯佐、守忠故,取悅觽人爾。且言外戚秉政、宦官用事,皆非宗社之福。疏入,上震怒,詔詰思永安從得此?諫官□奎言:「御史許風聞,事有非實,朝廷能容容之,不能容,罪之可也。若必窮主名,則後無敢以事告御史者,是朝廷自蔽耳目也。」中丞郭勸亦言思永納忠,不宜深罪。上寤,不復致詰。思永尋罷侍御史,以司封員外郎知宣州。而堯佐、守忠之議遂格。思永罷侍御史,不得其時,為司封員外郎,乃十月丁卯也。今附見此,更須考之。郭勸傳云:祀明堂,將加中外官,勸就齋次,率髃御史求對,不許。又極論之。思永傳乃云思永獨奏。或是思永獨奏堯佐、守忠,髃御史但泛論髃臣不當加官也。今兩存之。
先是,宣慶使、遂州觀察使、入內都知麥允言卒,贈司徒、安武節度使。又詔允言有軍功,特給鹵簿,今後不得為例。 同知禮院司馬光言:「昔仲叔于奚有功於衛,衛人使之繁纓以朝。孔子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夫爵位尊卑之謂名,車服等威之謂器,二者人主所以保畜其臣而安治其國家【一一】,不可忽也。今允言近習之臣,非有元勳大勞過絕於人,贈以三公之官,給以一品鹵簿,其為繁纓,不亦大乎。陛下雖欲寵秩其人,而適足以增其罪累也。何則?三公之官,鼎足承君,上應三台。鹵簿者,所以曪賞元功,皆非近習之臣所當得者。陛下念允言服勤左右,生已極其富貴,死又以三事之禮為之送終,鼓吹簫鐃,烜赫道路,是則揚僭侈之罪,使天下側目扼腕而疾之,非所以為榮也。惟陛下思仲叔于奚之傳,垂意孔子之言,則知名器之重,不可加非其人。況唐制,髃臣於國立大功者,婚葬則給鹵簿,餘不在給限。伏望陛下追寢前命,其麥允言更不給鹵簿,無使天下之人竊敢指目,以為朝廷過舉,不勝幸甚。」據會要,允言以八月贈官,司馬光奏不當給鹵簿,在九月十四日,今附九月末。光奏之從否,當考。
冬十月丙辰,宰臣文彥博加禮部尚書,宋庠加工部尚書;樞密使王貽永加鎮海節度使,進封鄧國公;河陽三城節度使、兼侍中英國公夏竦為武寧節度使,進封鄭國公;保靜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澶州王德用為集慶節度使,封冀國公;武昌節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程琳為武勝節度使、檢校太尉;寧江節度使、同平章事、汝南郡王允讓為平江節度使、兼侍中;武康節度使、北海郡王允弼為寧國節度使、同平章事;安德節度使、華原郡王允良為鎮江節度使、同平章事;樞密使□籍、參知政事高若訥並加戶部侍郎,樞密副使梁適加給事中。初,議覃恩,高若訥謂文彥博曰:「官濫久矣,未有以節止,今又啟之,何也?」彥博不聽。若訥卒亦以恩遷官。
癸亥,景福殿使、武信留後、入內都知王守忠為延福宮使、入內都都知。實錄但云都知,本傳云都都知。按守忠慶曆元年六月,已為都知,此必遷都都知,實錄偶脫爾。當更詳考。 甲子,宗室八十七人並遷官。舊制,金吾衛大將軍在左、右衛大將軍之上,今有自金吾遷左、右衛者,蓋中書失之也。兄十一,弟六,姪五十一,姪孫十九【一二】。人數更須詳考。
丙寅,大宴集英殿,以明堂禮成飲福也。
辛未,詔宰臣文彥博宋庠、參知政事高若訥、史館檢討王洙編修大饗明堂記。
乙亥,燕京畿父老一百五十人於錫慶院。
是月,美人楊氏為婕妤。景祐初,聽入道,居瑤華宮。至是,復進位號。 詔自今諸處毋得申奏及發遣念書童子赴闕。寶元元年六月可考。
十一月乙酉,召太子中舍致仕胡瑗赴大樂所,同定鐘磬制度。先是【一三】,親閱大樂,而言者以為鎛鐘、特磬大小與古制度未合。詔令改作,而太常言瑗素曉音律,故召之。瑗本傳云并召阮逸,實錄無之。按逸此時,實教授睦親宅。當考。會要,九月五日,詔鎛鐘、特磬未睰音律,令鄧保信、阮逸、盧昭序同太常寺檢詳典禮,別行鑄造。而實錄無此。
丙戊,詔河北東路秋稼大豐,其令三司廣糴邊儲。
戊子,命權御史中丞郭勸、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包拯,放天下欠負。
壬辰,賜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金部員外郎許元進士出身。上嘗謂執政曰:「發運使總領六路八十八州軍之廣,其財貨調用,幣帛穀粟,歲千百萬,宜得其人而久任之。今許元累上章求解,朕思之,不若銟勵以盡其才。」故特有是賜。
丁酉,邇英閣講易一□尢妄卦,帝曰:「一□尢妄之疾,何云勿藥有喜?」楊安國對曰:「凡疾之所起,由有妄而來,九五居尊得位,為無妄之主。天下皆無妄,而偶有疾,非己所致,病當自損,可勿藥而有喜也。若人主剛正自修,身無虛妄,而偶有災,若堯、湯水旱,非己所招,但順時修德,勿須治理,必欲除去,不煩勞天下,是有喜也。然堯遭洪水,使鯀、禹治之,雖知災未可息,且順民心。鯀功不成者,災未息也。禹能治水者,災欲盡也。是亦勿藥有喜之義也。今河水圮決,歷五十年,役天下兵民、耗天下財用未嘗息,大河亦未嘗復故道也。而兵民頓敝,何啻百千萬計,地財委盡,何啻億萬萬計!恐民不堪命,國力不繼。臣以為大河、犬戎自古為患,當如堯、舜務順民心,順時修德,其災自息,亦勿藥有喜也。」
戊戌,給事中、權御史中丞郭勸罷為翰林侍讀學士。勸初就明堂齋次,帥觽御史求對,論髃臣不當遷官,不許。乃上疏極言之,訖不從。於是,以老求解臺任,許之。召樞密直學士、給事中、知益州田況權御史中丞。況未至,又命勸管勾御史臺事。管臺事,在二十四日丁未,今並書,勸以老求罷,據御史臺記。益州自李順、王均再亂,人心易搖,守臣得便宜從事【一四】,多擅殺以為威。雖小罪,猶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離死道路者。況在蜀逾二年,拊循教誨,非有甚惡,不使東遷,蜀人尤愛之,以繼張詠。王安石誌況墓云,蜀人以況繼張詠。又謂況所斷治,為未嘗有誤。今從本傳,削此等語。
庚子,徙知徐州、工部郎中王逵為淮南轉運使。諫官包拯言:「按王逵累任荊湖南北路、江南西路轉運使,並以所為慘虐,黜降差遣。昨任河東轉運使,放恣愈甚於前,未幾,降知光州,又改今任。雖該霈澤,棄瑕錄用,然慘暴之性,難以悛改。凡所行事,布在朝列,無不具知,固非曖昧。且陛下軫恤生靈,惟恐不及,豈忍以一方民吏,俾王逵殘害?伏望聖慈,特追寢前命,且令依舊知徐州。」不報。拯又與陳旭、□奎相繼論列,凡五奏,訖不報。
是月,詔觀察使已上,自今依大兩省待制例,經兩次郊禮,許一次將弟姪子孫恩澤奏補異姓骨肉。此據會要。 閏十一月丙辰,出內藏庫緡錢四十萬,紬絹六十萬,下河北便糴糧草。先是,河北頻年水災,朝廷蠲民稅幾盡,至秋,禾稼將登,而鎮、定復大水,緣邊尤被其害。上憂軍儲不給,故特出內府錢帛以助之。
丁巳,內出手詔:
朕聞古者作樂,本以薦上帝,配祖考。三五之盛,不相沿襲,然必大平始克明備。周武受命,至成王時始大合樂;漢初亦沿舊樂,至武帝時始定泰一、后土樂詩;光武中興,至明帝時始改大予之名;唐高祖造邦,至太宗時孝孫、文收定鐘律【一五】,明皇方成唐樂。是知經啟善述,禮樂重事,須三四世聲文乃定。
國初亦循用王朴、竇儼所定周樂,太祖患其聲高,遂令和峴減下一律。真宗始議隨月轉律之法,屢加按覈,然念樂經久墜,學士罕專【一六】,歷古研覃,亦未究緒。頃雖博加訪求,終未有知聲、知經司信之人。嘗為改更,未適茲意。宜委中書門下,集兩制及太常禮樂官,將天地、五方、神州、日月、宗廟、社蜡祭享所用登歌、宮縣,審定聲律是非,按古合今,調譜中和【一七】,使經久可用,以發揚祖宗之功德。朕何憚改為,但審聲驗書,二學鮮並,互詆胸臆,無所援據,慨然希古,靡忘於懷!
於是,中書門下集兩制、太常官,置局於祕閣,詳定大樂。翰林學士承旨王堯臣等言,天章閣待制趙師民博通古今,願令預詳定,及乞借參知政事高若訥所校十五等古尺。並從之。置局乃丁卯日,堯臣上言乃庚午日,今從本志並書,不出其日。 戊午,河南府言前觀文殿學士、尚書左丞張觀卒。贈吏部尚書,諡文孝。觀初為祕書郎,其父居業從事方州【一八】,因上言願以官授父。真宗嘉之,以居業為京官。及觀貴,居業由恩至太府卿,嘗過洛,嘉其山川風物,曰:「吾得老於此足矣!」觀於是買田宅,營林榭,以適其意。觀蚤起奉藥、膳,然後出視事,未嘗一日易也。居喪哀毀過人,既練而卒。
己未,三司使、戶部侍郎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節度使、景靈宮使。資政殿學士、尚書左丞王舉正本官兼御史中丞。改命田況為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
是日,詔后妃之家,毋得除二府職位【一九】。此據本紀。
庚申,又加張堯佐同髃牧制置使。
辛酉,賜貴妃張氏從弟衛尉寺丞希甫、太常寺太祝及甫並進士出身,堯佐之子也。
賜汴河治堰卒緡錢。 是夜,秀州地震,有聲如雷,自西北起。
癸亥,知諫院包拯等言:
陛下即位僅三十年,奉承祖宗謨訓,未有失道敗德之事,陛下固知之。乃五六年超擢張堯佐,髃臣皆竊議於下,然而跡其過不在陛下,在女謁近習及執政大臣也。何以言之?蓋女謁近習,動伺陛下之所為,知陛下繼嗣未立而有所私,莫不潛有趨嚮而附結之。執政大臣,不思規陛下以大誼,乃從諛順指,高官要職,惟恐堯佐不滿其意,使陛下有私昵後宮之過,此豈愛君之心哉? 且以本朝故事言之,昭憲皇太后誕生祖、宗,有基命之烈,其諸弟杜審肇輩,窮老纔有一得節度使者。雷有終以工部侍郎討平西川,得宣徽使。李至於先朝有東宮之舊,自工部尚書參知政事,裁用為武勝軍節度使。錢若水任樞密副使,李士衡以尚書左丞為三司使。以及陛下之朝,李維為翰林學士承旨、刑部尚書,陳堯咨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並止換觀察使。夏竦歷兩府,自三司使、戶部尚書,止得散節度使,後二年方加宣徽使。鄭戩亦曾任樞密副使,以資政殿大學士知并州,後方得宣徽使,又一年乃除節度使【二○】。今堯佐謂之親,孰若杜審肇兄弟乎?謂之賢而功,孰若雷有終、李至、錢若水乎?而宣徽、節度使并以與之。若非內外協應,蒙惑攘竊,寧至此哉?堯佐叨據如此,臱羞不知,真清朝之穢污【二一】、白晝之魑魅也。況下制之日,陽精闇塞,氛霧繼起【二二】,天道固於人事不遠,伏望陛下斷以大義,稍割愛情,追寢堯佐過越之恩。必不得已,宣徽、節度使,擇與其一,仍罷髃牧制置使之命,畀之外郡,以安全之。如此,則仰合天意,俯順人情,而重新盛德矣。
初,執政希上旨,一日除堯佐四使,又以王舉正重厚寡言,同日授御史中丞。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