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六十一
卷二百六十一 (第3/3页)
賸收入,情願納息錢二貫,降小處知州。若賸收息錢可罪,監官宜不免,監官以去官獲免,則嘉問是因罪人以致罪,如何更有罪可科?且自來提轄場務諸省寺之屬,何嘗有坐轄下場務不覺察杖罪降差遣者?天下皆見盡力為朝廷守法立事如嘉問者不容,則孰肯盡力,不為因循偷惰之行?」上曰:「嘉問已與復差遣。」安石曰:「李直躬之徒作轉運,卻令嘉問提舉便糴,此豈官人之宜。」上曰:「與移一路轉運。」安石曰:「陛下必欲修市易法,則須卻令嘉問領市易。」上曰:「恐□安持忌其來,又復失安持心。」安石曰:「臣以女嫁安持,固當為其審處。今市易事重,須嘉問與協力乃可濟,不然他時有一闕失,必更上煩聖慮。」又薦嘉問及張安國可為宰屬,上皆以為可。此據日錄。安石復相,不知果用何日入對,此乃第一事,今備存之,更埙考詳。恐安石對上非第一事,然觀上所云「自卿去後,小人紛紛」及安石稱不敢,固辭,則似初見時所說也。「獨賴呂惠卿主張」,恐是安石託詞,更須考詳。李直躬,去年十二月十二日自提舉糴便為淮東運使。
庚申,詔陳留縣置龍衛帶甲剩員兩指揮,雍邱縣置雲騎帶甲剩員一指揮,各以四百人為額,不給馬,雲騎請給視武騎。從樞密院請,以處龍衛、雲騎退卒也。
中書言:「進士王致堯狀:『伏睹條制,武舉比科場開設。自來進士唱名後四五月間,方始差官兵部鎖試發解。以此致進士兩處投下文字,失解後旋看兵法,權習弓兵,意務苟進。就試日多懷匿文字,飾以虛辭,弓馬不甚精習,不惟有誤朝廷緩急使用,兼使學者不專其業。欲乞將來武舉與進士同時差官鎖試。』欲依所請。」詔自今武舉與進士同時差官鎖試。此據會要增入,元豐三年六月九日可考。
辛酉晦。召迴謝遼國使沈括、副使李評對資政殿。括於樞密院閱案牘,得契丹頃歲始議地畔書,指古長城為分,今所爭乃黃嵬山,相遠三十餘里,表論之。是日,百司皆出沐,上開天章閣門,召對資政殿,喜愕,謂括曰:「兩府不究本末,幾誤國事。」上自以筆畫圖,使內侍李憲持詣中書、樞密院,切讓輔臣,使以其圖示敵使,議乃屈。上遣中貴人賜括銀千兩,曰:「微卿無以折邊訟。」實錄繫召對沈括等於三月二十六日戊午【一二】,今移見二十九日辛酉晦,此據括自志,當考。又王安石日錄:八年四月二日,上怒劉忱與契丹議地界不分明,余為上明忱無罪,乃呂大忠作圖不分明有罪也。不知大忠所圖如何不分明,當考。按戊午二十六日,別無假,故不知百司何緣皆出沐,當考。二十八日庚申亦無假,故應是二十九日辛酉晦也,今移見月末。恐括先以二十六日奏此,二十九日乃入對也。韓宗武作韓縝遺事云:沈括罷三司使,余於城外睳別,括曰:「君臣間難知,素日前猶見許大用。」宗武歸具為縝道此,縝曰:「安有此事?三日前上云沈括誤朝廷三事。」謂曆法、地界、役法也。此事當考。括使還,附六月二十二日壬子。沈括乙卯入國奏請并別錄,今附注此。二月二十六日,奏乞宣諭館伴等俱曉分水嶺本末事云:「臣等竊聞昨夜蕭禧在驛,與館伴將元執到白劄子商量王吉地、義兒鋪、黃嵬大山、古長城、瓦□塢等處已定,只是尚執分水嶺未肯了當。臣等今有所見,雖不知是否,或恐有助對答折難之意如後:一,蕭禧既承認黃嵬大山北面為界,則明知元不以雪山、黃嵬山、牛頭山照望為界之意。自黃嵬之南,界至已定,乞令館伴通曉,宜無稍及照望之語。一,蕭禧堅執以分水嶺為界,臣等以謂若令館伴及定地界官依下項劈折,得事理分明,即除黃嵬大山一處已經定奪不可改移外,其餘雖悉許以分水嶺為界,亦無所妨。今具逐段地分如後,王吉地及瓦□塢見今標與北人處,已是分水嶺,別無可爭。鴈門寨,即今來移退義夷舖【一三】及三小舖處,已是分水嶺,別無可爭。西逕寨地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遠探、白草舖一帶,便是分水嶺,當初本朝為執定長連城為界,則分水嶺是近裏地分,今來既自白草、遠探等鋪一帶照望古長城割與北人,即已是用分水嶺。竊慮館伴不見得此意,度尚惑牛頭、雪山照望為分水嶺,多方迴避,卻致北人猜疑。據三次國信文字,北人之意元不至此,欲乞子細宣諭館伴及定地界官,令具曉本末,但指望定白草鋪一帶是分水嶺,卻明與此處,以分水嶺為界不妨。」又三月二十八日,資政殿進呈所爭界至地名白劄子云:「一,蔚州地分,本朝元以秦王臺、古長城為界,北人稱以分水嶺為界,所爭地東西約七里以上。一,朔州地分,往前已經定奪,以黃嵬大山北腳為界,今來北人稱以黃嵬大山分水嶺為界,所爭地南北約三十里。一,武州地分,本朝以烽火鋪為界,北人稱以瓦□塢分水嶺為界,所爭地南北十里以上。一,應州地分,本朝以長連城為界,北人稱以水峪內分水嶺為界,其分水嶺即無山名,元不指定的實去處,後來因劉忱等累行問難,須要指定分水嶺山名,後來梁穎【一四】等對答,稱自雪山照望黃嵬大山、牛頭山一帶分水嶺為界,所爭地南北約十七八里【一五】。」貼黃:「治平二年,因北人侵越地分採木蓋鋪,代州累曾移牒北界,請嚴行戒約,卻準順義軍牒稱:『勘會圖經,元載西自雪山南邊嶺至黃嵬大山,東北照望牛頭山一帶分水嶺為界。』又上項治平二年順義軍牒內,又稱:『貴州於當界地分赤泥泉、段家堡招誘戶民,請射住佃,其長城自西陘口取黃嵬大山北面過赤泥泉、段家堡,並是當道近裏地方,請先拆去。上項村堡當道,即於西陘、雁門口內長城北久遠安立鋪形。』又日後凡係與北人言語文字,且乞都不令涉鴲蘆芽、雪山、牛頭山照望之意,卻恐緣此引惹詞說。又所爭處地里,只是略訪問得定地界使臣口說,別未有文字照證。又耶律榮執到文字,內有以古長城為界,於地界第一冊內簽出。又蕭禧執到文字,內有以古長城為界,於地界內第一冊內簽出。又梁穎稱雪山照望牛頭山文字,在河東路商量地界第五冊內簽出。臣等早來於資政殿進呈白劄子一道,并續簽貼到事節,謹具繳連進呈。」三月二十八日,又奏云:「臣等伏見朝廷近以北人邀請地界,累有文字,據理折難,斷在不與。今來始聞聖慈為民敦好,欲議俯從。所降指揮,若復具存折難之言,然後與之,萬一禧有難受之意,改之則愈損事體,不改又恐未即祗受,且契丹微弱,但當藐之,彼自不能窺測,使詔辭稍近平易,免致改易頻數,則朝廷之體自重。」涿州牒雄州議括等使名,今附注在閏四月五日丙申,與四月五日丙寅及六月二十二日壬子並合參考。
注 釋
【一】斯見和成之義「成」原作「戒」,據宋會要蕃夷二之二三、治蹟統類卷一六神宗朝議契丹地界改。
【二】古長城原作「石長城」,據閣本及本書卷二六五熙寧八年六月壬子條李燾注、宋史卷三三一沈括傳、契丹國志卷九道宗紀、續通鑑卷七一改。下同。
【三】西上閤門使「上」原作「城」,據宋會要蕃夷二之二四改。
【四】上批趣施行「趣」原作「取」,據閣本改。
【五】閏四月二日「二」原作「一」,據閣本及本書卷二六三熙寧八年閏四月癸巳條改。 【六】古名限寨「限」字原脫,據邵氏聞見前錄卷四補。
【七】五百里之疆「五」字原脫,據同上書及治蹟統類卷一六神宗朝議契丹地界補。
【八】初以祕書丞呂大忠為副使「初」字原脫,據邵氏聞見前錄卷四補。
【九】陛下既以臣言為不然「不」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一○】沈括「沈」原作「忱」,據閣本及正文改。
【一一】於義無傷「義」原作「我」,據閣本及治蹟統類卷一六神宗朝議契丹地界改。 【一二】實錄繫召對沈括等於三月二十六日戊午「於」下原衍「此」字,據文義與文例刪。
【一三】義夷舖閣本作「義兒舖」,本書卷二六二熙寧八年四月甲子條注作「義兒馬舖」。
【一四】梁穎原作「梁潁」,據活字本及治蹟統類卷一六神宗朝議契丹地界改。下同。
【一五】所爭地南北約十七八里原作「所爭南北地約十七八里」,據閣本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