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四
卷三百七十四 (第3/3页)
原減。一、預先具給田頃畝數,出牓召人投名應役,第二等以上人戶許充弓手,仍依舊條揀選人材。第三等以上許充散從官。以下色役,更不用保。如等第及,即召第一等一戶,或第二等兩戶委保。如充役七年內逃亡,勒元委保人承佃充役。一、每買到田,未得支錢,先召投名人承佃充役,方得支錢,仍不得抑勒。一、賣田入官,須得交業與應募人,不許本戶內人丁承佃充役。一、募役人老、病、走、死、犯徒以上罪,即須先勒本戶人丁充役。如無丁,方別召募。一、應募人交業承佃後,給假半年,令葺理田業。一、退灘、戶絕、沒納等係官田地,今後不許出賣,更不限去州縣里數,仍以肥瘠高下品定頃畝,務令召募得行。一、係官田若是人戶見佃者,先問見佃人,如無丁可以應募,或自不願充役者,方得別行召募。
右所陳五利二弊及合行事件一十二條,伏乞朝廷詳議施行。然議者必有二說,一謂召募不行,二謂欲留□剩錢斛以備他用。臣謂有以應之。富民之家,以二三十畝田,中分其利,役屬佃戶,有同僕隸;今官以兩頃、一頃良田,有稅無租,而人不應,豈有此理?又弓箭手已有成法,無可疑者。□剩役錢本非經賦常入,亦非國用所待而後足者,今付有司,逐旋支費,終不能卓然立一大事,建無窮之利,如火鑠薪,日滅日亡;若用買田募役,譬如私家變金銀為田產,乃是長久萬全之策。深願朝廷及此錢未散,立此一事。數年之後,錢盡而事不立,深可痛惜。臣聞孝子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武王、周公所以見稱於萬世者,徒以能行文王之志也。昔蘇綽為魏立征稅之法,號為煩重,已而歎曰:「此猶張弓也,後之君子,誰能解之?」其子威侍側,聞之,慨然以為己任。及威事隋文帝為民部尚書,奏減賦役,如綽之言,天下便之。威為人臣,尚能成父之志,今給田募役,真先帝本意,陛下當優為武王、周公之事,而況蘇威區區人臣之孝,何足道哉!臣荷先帝之遇、保全之恩,又蒙陛下非次拔擢,思慕感涕,不知所報。冒昧進計,伏惟哀憐,幸甚!詔送役法所。(軾議送役法所,據上官均家傳。按詳定役法,在元祐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按軾元祐二年二月一日繳進此議,云元豐八年十二月草此,元未果上。然王巖叟駮軾議,則云「復行差役方數日,軾有此議。」按復行差役,乃元年二月六日,若軾元不上此議,巖叟何從而駮之。鴜軾八年十二月草此議,未即上,至元年二月六日後固已出之。其送役法所,當是二月二十八日後,今因軾詳定役法【二四】,附元年四月六日。二年三月末王巖叟等駮議可考。)
詔:「已降指揮,守太師致仕文彥博赴闕,獨班起居,減拜,令閤門取旨,興國寺戒壇院安下班迎。朝見日,就興國寺戒壇院賜御筵。宰相執政官起肩輿,至下馬處,子弟一人扶掖。出入儀制依見任宰臣。簽賜令客省依例賜十日人從,大程官二十人,從人二十人,散從官一十人,權差宣武兵三十人。」
中書省言:「尚書省文書,自來左右僕射輪日當筆,緣未有體例。」詔令左右丞權輪日主印當筆。
樞密院言:「在京開封府界禁軍闕額,雖見招填,尚未足數。畿內保甲往往事藝成就,可以召募添填。」詔:「令逐縣知縣、都監專切招填,仍委提刑司提舉管勾;餘依河北路已得指揮,及得上四軍等仗事藝者,除例物外,增錢有差。」又詔:「開封府界三路保甲已罷團教,逐年更不差官按閱,只令隨逐次拍事試藝。」 淮南路轉運司言:「提點內藏庫奏,乞下本司逐州、軍依提舉司折算到見欠內庫錢帛承認起發,補足年額。候見本庫朱鈔,卻行除豁,或與理後來年額之數。欲望於見欠數內除豁,□立年限,逐旋起發上京;及除本路起發外,見欠未起數目,自今為始,均作五年送納。如將來根究得見內庫已納朱鈔,即依元豐七年十月二十日朝旨,即行除豁,或與後來年額之數施行【二五】。」從之。(新錄削此。)
監察御史孫升言:「知興國軍楊繪、簽書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沈季長,詿誤深刑,情非故冒,近侍義難自陳,伏望特令理訴斷遣所取索元案看詳。」從之。
刑部言,立聚集生徒教授辭訟文書編配法及告獲格。從之。
甲午,朝散大夫馬默為司農少卿,朝請大夫、司農少卿范子淵知□州。
中書舍人蘇軾言:「臣謹按,子淵見為殿中侍御史呂陶彈奏,為修隄開河,糜費巨萬,及護隄壓埽之人溺死無數。自元豐六年興役,至七年功用不成,其罪甚於□居厚、蹇周輔,乞行廢放。今來差知□州,臣欲作責詞。」又言:「呂陶奏狀已進呈,別無行遣,其□州又是節鎮,自來係監司以上差遣,即非責降有罪去處。臣欲不為責詞,又緣子淵無故罷司農少卿,出領外郡,似緣上件彈奏。有此疑惑,伏乞明降指揮。」卒草制云:「朕於士大夫未嘗求備也,將歷試以事而收其長。有司言汝治河無狀,耗國勞民而功不成,朕惟水土之政與郡縣異,其觀汝于牧民,尚勉來效,以蓋往愆。」(三月二十八日乙酉,實錄已書馬默司農少卿,范子淵知□州,四月七日又書,不知何故。蘇軾集亦云二十八日,今依實錄。止于四月七日見此。)尋改知峽州,其制亦軾所草,云:「汝以有限之材,興必不可成之役;驅無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橫費之財,猶可力補,而既死之民,不可復生。此議者所以不汝置,而朕亦不得赦原也。」(子淵責峽州,不得其日,今附見。)
賜阿里骨衣一襲、二十兩金帶一條、銀器二百兩、衣著二百匹、角茶散茶各一百斤,又賜大首領李賒囉抹、沈阿當令錢二萬九千五百四十貫。 乙未,朝奉郎、左司員外郎高遵惠為直龍圖閣、太僕寺少卿。(元豐八年四月,遵惠初為左司,舊傳載遵惠上疏,論法度更張,事有當否,如先帝施設,未可輕議。新傳因之,今附見于此。遵惠卒於元符二年十二月,特贈樞密直學士,誥詞載遵惠元祐初論事甚少,當考。)
吏部郎中梁燾為太常少卿,(燾九月八日自工部遷吏部。)吏部郎中顧臨為祕書少監,太僕寺少卿韓宗道為左司郎中,司勳郎中趙君錫為右司郎中。(八年六月末,司馬光薦君錫、宗道、燾三人。)
詔開封府界及諸路提刑司交割到提舉常平司職事內,如有可以減省者,及合撥歸轉運提點司事,令條具聞奏。
詔鄭、滑州並隸京西路。 戶部言:「吏部侍郎李常等奏:『被水百姓於新河兩隄之內灘地種麥,庶幾一收,以資窮乏。體訪得本路及州、縣理納稅租,督責欠負,欲乞詔有司權與免放,或遣御史同行按視。』欲下河北轉運司相度所奏,具可否以聞。其委官司取索,并遣御史,合取自朝廷指揮。」詔委官司取索,令本部施行,餘從之。
知成都府許將奏:「本府居住天章閣待制李大臨於儒臣中最為先進,今既亡沒,士論惜之,望賜箧錄及應副葬事。」詔特賜錢三百貫,仍於成都府候葬事日量行應副。(大臨卒在二月辛巳,呂公著掌記,當行事云:「李大臨恐宜有以褎賞之。」)
江南西、荊湖南路按察司言:「興國軍管勾鹽事通判路适狀內,有鹽鋪戶王皋稱『本縣抑令投充。』本司牒使改正,乃稱王皋等妄陳狀詞,顯是愚暗。」詔路适特差替。
詔:「保正、長受乞財物依差夫團頭法編配條更不施行。有犯,依常法。其緣上條己編配過人,並特與放還。」從宣義郎劉誼之請也。(新無。)
禮部言:「太皇太后坤成節,已有朝旨,諸般恩禮並增一倍外,其歲時合供奉物色,亦合增一倍供納。乃乞下詳定敕式所編修施行,更不增奉。」(「更不增奉」,必有脫誤。新、舊錄並如此,當考。)
又言:「國子監太學生條【二六】,每月私試,丞、簿一員封彌,律學官巡鋪外舍,自來關內侍省差內臣一員,及申朝廷封彌官二員、巡鋪文臣一員。看詳鋪外舍係附私試大義日,止是別為號,其差官合依私試法。」從之。(新無。)
荊湖南路轉運司言:「準廣東提舉常平司牒,依鹽法應副過廣鹽腳剩、鹽本等錢,牒本司買銀起發上京送納。雖已下諸處收買,至今買到銀數不多。乞只將見錢添依元數,起發上京送納。其今後若無銀可以收買,起發見錢。」從之。(新無。)
門下、中書外省言:「取到戶部左右曹、度支、倉部官制條例,□諸處關到及舊三司續降□奉行官制後案卷、宣敕,共一萬五千六百餘件。除海行敕令所該載者已行刪去,他司置局見編修者各牒送外,其事理未便順,□係屬別曹合歸有司者,皆釐析改正,刪除重複,補綴闕遺。修到敕令格式一千六百一十二件,□刪去一時指揮,共六百六十二冊,□申明畫一一冊,乞先次頒行,以元豐尚書戶部度支金部倉部敕令格式為名。所有元豐七年六月終以前條貫,已經刪修者,更不行用。其七月以後條貫,自為後敕。」又言:「上供錢物,舊三司雖置吏拘催,然無總領。止據逐案關到上簿,如有不至,遂相因習;歲月之久,官吏遷易,無以拘考。今戶部雖有分職,度支主歲計,金部以度支關到之數拘催,然漫無格法。本省昨取索,欲類以成書,而諸案文簿無可考校。已詢諸庫務,求訪舊籍,互相照驗,修立為格。其間不備事節,雖據所見送本部看詳,緣事干諸路,尚慮有未盡不同事。乞令本部取索點勘,如有未盡、不同事件,即補正添入。」並從之。
河北西路提點刑獄司言:「準朝旨,提舉官積蓄錢穀財物,盡樁作常平倉錢物,即不言衝改五路封樁移兌。朝旨,戶部按三路令諸常平、免役、場務錢穀,以剩數兌往帥臣所在及邊要州封樁。看詳逐色錢,既有上項朝旨,即無剩數移兌。」詔前件令文,更不施行。
戶部左司郎中張汝賢言:「竊聞熙寧初廟堂之議,始以國用不足,大講理財之法,其後利入浸廣,費用隨增,非復曩時之比也。今既有所改為,則自茲以往,課入當復有限,調度之費,不可無節。欲乞諸路轉運司,會計自熙寧以前歲入幾何?歲用幾何?朝廷常供之外,非泛所須者,歲亦幾何?熙寧以後歲入幾何?歲用幾何?朝廷非泛所須者,歲亦幾何?仍具出某事之費,因某法而有,今某法既改,則某費可罷。要以省不急之用,量入為出,則無異時不足之患。」從之。(舊錄云:「先帝理財節用,汝賢附會以為不急之用,欲省之。」新錄辨曰:「會計熙寧歲用廣狹,較之元祐出納,應省者省之,乃是遵神考理財節用之意,以為附會,非也。自『先帝理財』至『欲省之』刪去十九字。」)
監察御史上官均言:「臣聞財用出於一司,則有無多少得以相通,差繆攘盜得以稽察,故財無妄出之費,而國無不足之憂。然後可以裕民之財力,而仁澤被於天下。周之太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受貨賄之入,所以待王之膳服,賓客、祭祀、賜予、玩好之類,皆總於太府,歲終會貨賄之出入,可謂財用出於一。故有無多少得以相通,差繆攘盜得以稽察,而國無不足之憂。自漢及唐,其理財設官,不若周之條理詳備,其計入為出,不若周之法制詳密,則上下鰓鰓然常以不給為患【二七】,不亦宜乎?先朝自新官制,蓋有意合理財之局總於一司;故以金部右曹案主行內藏受納寶貨、支借、拘催之事,而奉宸、內藏庫受納,又隸太府寺。然按其所領,不過關報寶貨之所入為數若干,其不足若干,為之拘催歲入之數而已。至於支用多少,不得以會計,文籍舛謬,不得以稽察,歲久朽腐,不得以轉貿。總領之者,止中官數十人【二八】,彼惟知謹扃鑰、塗窗牖,以為固密耳。承平歲久,寶貨山積,多不可校,至於陳朽□敗,漫不知省,又安能鉤考其出入多少與夫所蓄之數哉!臣竊聞昨來內藏斥賣遠年縑帛,每匹止二三百文。夫自外郡之遠輸至內帑,每縑之直,須近二千,今斥賣之直,止於十之一二,此不知貿易移用之弊矣。夫不知理府庫之財,而外求於民,不知節用之術,而為多斂之計,此有司之罪也。臣以為宜因官制之意,令戶部、太府寺於內藏諸庫得加檢察,而轉貿其歲久之貨幣,則帑藏有盈衍之實,而無棄敗之患,國用足而民財裕矣。」(均奏斟酌附此,不得其實月日及其從與不從也。)
注 釋
【一】行左僕射事「事」上原衍「故」字,據閣本、長編紀事本末卷九五用舊臣上及上下文義刪。 【二】年八十一「一」原作「二」,按文彥博生于景德三年(1006),元祐元年為公元1086年,按舊時計年應為八十一歲,今據閣本改。
【三】臣昨日所奏蓋國體長編紀事本末卷九五用舊臣、「蓋」下有「為」字。
【四】此亦臣子之可以處而安也「亦」原作「一」,音近而鬭,據閣本及忠肅集卷四請文彥博平章重事疏改。
【五】及聞朝廷遣使按視「按」原作「到」,據閣本及忠肅集卷七劾河北漕臣論河事反覆改。
【六】使河流徑歸故道「徑」,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一一回河上作「復」。
【七】不敢掩匿「敢」,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一一回河上均作「可」。
【八】臣竊惟來年秋試「試」字原脫,據閣本及宋史卷三三九蘇轍傳補。
【九】光奏在二月五日「二」,閣本作「三」。
【一○】張官置吏之原「置」原作「治」,據閣本改。
【一一】使糧食相接「食」原作「倉」,據閣本及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五二賑濟劄子改。
【一二】更無利息「利」原作「別」,據同上引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改。
【一三】郎官監司宋史卷一五八選舉志於「司」下有「外」字。 【一四】洺州之廣平監「廣」原作「東」,據宋史卷一九八兵志馬政改。
【一五】自先帝寓馬至至是復之「至是」上「至」字原脫,據文意補。
【一六】轉以上聞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三與呂晦叔簡「轉」作「輒」。
【一七】以道自任「任」原作「在」,據活字本及文義改。
【一八】優加贈典「贈」原作「增」,據閣本、活字本改。
【一九】省得一名役錢「役錢」,東坡奏議集卷二論給田募役狀作「色役」。按既募民充役,自應省得色役,且下句亦接言「色役」,疑原刊有誤。 【二○】色役既減「色」原作「免」,據閣本及上引東坡奏議改。
【二一】謹具合行事件「件」原作「伴」,據閣本、活字本改。
【二二】或取辦一時「辦」原作「辨」,據閣本及上引東坡奏議改。
【二三】仍委轉運提刑常切提舉「切」原作「竊」,據閣本、活字本及上引東坡奏議改。
【二四】當是二月二十八日後今因軾詳定役法「後今」二字原互倒,文字不通,據閣本乙正。
【二五】或與後來年額之數施行各本同。按文意,「與」下似脫「理」字,本句上文即有「或與理後來年額之數」。 【二六】國子監太學生條閣本無「生」字。
【二七】則上下鰓鰓然常以不給為患「鰓鰓」,原作「緦緦」,據閣本改。
【二八】止中官數十人「止」原作「正」,據閣本及文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