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二十七
卷四百二十七 (第3/3页)
,因出示之。時安燾同在彼,備見本末,況皇帝為先帝長子,嗣位乃從來常事【一六】,孰有間言?蔡確班在珪下,何以獨更有定策功耶?此人他時若令再來,皇帝年少,如何制他?」燾對曰:「當時惟首相王珪一人進對,太皇太后遂泣下,便批聖語,其餘執政更何曾有言?況前年上宣皇子使見髃臣,足知先帝之意素定也。」(舊錄云:「確與惇皆顧命大臣,摘小詩疑似責遐裔,乃至詆先帝所任之人,大臣、侍從則曰『姦邪小人』,左右內侍則曰『尤無狀者』,自是先帝舊臣無一人在朝,法度悉廢改矣。蓋內則陳衍、梁惟簡、張士良主之,皆出臣下,宣仁唯首肯而已。」新錄辨云:「以上政是深誣宣仁之言,今檢會到初行遣時聖語,呂大防、梁燾等奏對事實改修,合刪去前件八十六字。」)
龍圖閣直學士李常罷新除兵部尚書,出知鄧州,坐不言蔡確,為諫官所攻也。
中書舍人彭汝礪依前朝奉郎、知徐州,坐營救蔡確,并不草確與盛陶等責詞,故黜之。(雜錄第二冊有汝礪責詞,乃王巖叟所作,亦是五月十八日得旨,今實錄繫之十九日,誤也。政目云:「汝礪封還確詞,乞加□貸,臣僚言其不忠,落職知徐州。」)
中書舍人曾肇為寶文閣待制、知潁州。肇除給事中,辭不拜,請補外,從之。亦坐諫官不言也。(曾肇傳云:「當時宰相范純仁、左丞王存與肇三人論議多合,或者欲盡去之,會有以故相蔡確安州詩上,諫官交章以為謗訕,確謫新州,純仁及存爭不能得,同時罷去。先是,肇與汝礪約,當制者極論。曾肇除給事中,未拜,汝礪當制,論甚力。諫官乃言汝礪實肇使之,誣以賣友。肇辭新命,請外,章四上,除寶文閣待制、知潁州。」按:言者言肇賣友【一七】,乃六年八月,肇再除中書舍人時。肇此出,亦緣吳安詩論肇不自言,而教汝礪使言,劉安世論肇附范純仁故也。)
朝散郎、集賢校理、權發遣潁州韓川為太常少卿。(王巖叟云:「川復以太常少卿召。」去年閏十二月十七日,除少卿。)
詔今後差除及責降告令,吏部並依見任官職差遣進入。(政目十八日云:「明堂前三日,皇帝致齋於垂拱【一八】。」當是禮官建請,實錄既不書,政目又不詳,姑存之。)
庚寅,詔:「今後歲揀禁軍節級,雖年六十已上,筋力精神壯健,武藝不退,堪任披帶部轄者,許依舊存留;如及六十五歲,並減充剩員。」從樞密院請也。(新本削去。)
皇城使李嗣徽加榮州刺史。詔以秦國莊孝大長公主之後未有顯者,嗣徽能自立,故旌之也。
路昌衡既有潭州之命,右正言劉安世言:「臣近累具論奏路昌衡前後罪狀,不堪擢用,及已罷廣州,當追貼職,至今未奉指揮。臣之所言,得於公議,章累十數,遷延五月,是非可否,終無定論,內外疑惑,實害政體。況潭州守臣,自來亦無必帶館職之例,豈可因緣差誤,輕授小人?伏望聖慈省察事理,明詔執政,早令追改,使朝廷判別邪正之道,信於天下。如昌衡輩誠何足惜,惟陛下斷之不疑。」
又言:「臣近以累具狀論列王子韶、路昌衡差除不當,至今未蒙施行。議者謂子韶記問該博,昌衡吏事彊敏,其才可用,不欲終廢,臣竊惑焉。朝廷取人,固必有道,若大節已善,或有小疵,才難求全,理當掄擢,此傳所謂『不以一眚掩大德』者是也。其或素行邪僻,大義已虧,雖有小才,固無足取,此少正卯之行僻而堅,言偽而辨,順非而澤,所以不能逃孔子之誅也。按子韶上罔先帝,下欺長貳,為臣不忠,清議所棄。昌衡執親喪曾無哀戚,肆行邪穢,絕滅天性,為子不孝,典法所誅,豈謂斯人,反蒙褒進?再三惟慮,不得其說。臣竊謂朝廷差除,固有當否;言者議論,不無是非。既不以子韶為太常少卿,又追還昌衡廣州之命,則前日所差為不當,而臣之言則是矣;繼而罷少常者更遷衛尉正卿,免南海者依舊貼職,以為潭帥,則臣之議論孰是孰非,朝廷差除孰當孰否?數日之間,反覆若此,傳播天下,豈不疑惑?昔魏太祖有言曰:『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今昌衡、子韶可進之善小,可去之惡大,黜之有勵於薄俗,用之無補於聖時,何為遂非,憚於追改?臣聞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臣雖愚陋,敢忘素守?惟陛下無惜反汗之嫌,自遺養虎之患,檢會累奏事理,早賜指揮。」
又言:「臣近以王子韶、路昌衡差除不當,前後共十一次論列,未蒙施行。議者謂君命已行,難於反汗,臣竊以為不然。國家良法善政,天下以為便者,大臣當為陛下協力而守之,不可變也。至於進退人物,間有差失,但不吝於改過,猶無害於得人。今朝廷政事之可行者,往往不能固執初議,屢有變更,以惑亂天下之視聽。至其引用姦惡,以致人言,則反遂非自用,不恤公議,而徒以不欲反汗為說,臣所未諭。議者又謂言者好求人之過,而執政惟用人之才,誠難求備,要當錄其大而略其細,則無棄人矣。今子韶之為臣不忠,昌衡之為子不孝,清議之所共疾,典法之所不赦,雖區區之記問、吏事有足稱者,然而可取之善小,可棄之惡大,用之有害於名教,黜之無損於聖朝,而大臣謂之才,亦過矣。臣聞近日除吏之際,每患言者彈駮,以謂數有追改,則恐差除不行。臣竊謂朝廷不知其不可而使之,則罪在耳目之官;苟知其惡而不去,則咎將誰執?與其用人之後,惡臺諫之多言,曷若未用之前,少加審擇,而使之無可言者乎?臣非敢以所論未行,忿而求勝,直欲以天下公議,上達聖聰,庶幾退斥姦邪,獎進良善,為國家開觽正之路,立太平之基。惟陛下察臣之志,力主公道,罷子韶、昌衡之命,以為天下臣子之戒。」
又言:「臣近以王子韶、路昌衡差除不當,前後十二次論列,未蒙施行。臣條奏二人罪狀,固已詳悉,皆中外之所共知,非敢以難明之事而妄加之也。朝廷取其小才而遺其大惡,苟非私意,何以至此?臣所以反覆論列,不能自屈者,特以聖明在上,與天下之公議為可恃爾。伏望陛下力主正道,更加詳察,以臣所言子韶、昌衡事狀下御史臺體量,如皆有實,非臣厚誣,即乞特降睿旨,疏其罪惡而顯黜之,以戒天下之為臣不忠、為子不孝者;若有一事稍涉虛妄,臣亦不敢苟避罔上之戮。惟祈聖鑒,早決是非,使枉直不至於兩存,姦慝不容於幸進,愚臣願望,實在於此。」 辛卯,朝散大夫、衛尉卿王子韶權知滄州。(二月二十六日,除衛尉卿。) 朝奉郎、金部員外郎孫升為殿中侍御史。 權發遣荊南唐義問言:「鼎州團練推官余卞論廢渠陽軍,備述本末,上合朝廷好生惡殺、省費敦本、休兵息民之意,謂宜少有旌別。」詔吏部候卞到部,申中書省取旨。 故朝散大夫、右司郎中李師中追復天章閣待制。師中在先朝,坐上書責降和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至是,其子偁訴於朝,乃有是命。(舊錄云:「李師中追復天章閣待制。師中在先朝上書自言:『臣愚不肖,亦未忘舊學。陛下欲為富國強兵之事,則有禁暴豐財之術【一九】;欲為代工熙載之事,則有利用厚生之道。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諸?』先帝批:『師中敢肆誕謾,輒求大用,朋邪罔上,愚弄朕躬,識其姦邪,所宜顯黜。』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和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新錄辨曰:「此事已載神宗皇帝實錄,今改云:『師中在先朝上書,責授和州團練副使。』盡刪去上項一百九十一字。」)
壬辰,鴻臚寺言:「三佛齊國進奉判官、保順郎將地華加囉至雍邱縣以疾卒。欲依董氈進奉入內大首領薩卜賽身亡,支賜季贈絹體例,減半給絹五十疋。」從之。
三省言:「大中大夫以上,每歲以十科舉士。近據所舉到官,多不係現在任人,慮致游謁奔競,有傷風教。」詔應所舉十科,除草澤外,其餘並須舉見任及資序應格人。(編類條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敕。)
癸巳,詔范鎮所進樂法,內有可行事件,參定聞奏。禮部、太常寺言:「范鎮樂法自係一家之學,與見行樂制不同,難以摘取於見行樂內相參增損。」(此事更須詳考追附。)
吏部言:「元祐編敕:官員赴任,違限滿一年,不許放上。竊緣沿邊使臣差遣,有見闕處,若候一年方別注人,有妨職事。欲以遠近添立日限,無故違限者,論如之官不赴律。滿一年、沿邊主兵官滿半年,不以有無事故,本處三十日報所屬別差官;係奏舉者【二○】,報元舉奏處,並不得放上。未申報間到任者,聽上。候到吏部,並降一等差遣;無等可降者,降一年名次,仍與遠小處。」從之。
大宗正司言:「宗室近來多以合經本司管勾事務,明知礙法,或無例難行,規避越訴約束,卻令外官宗室,或母宗婦乳母,經執政或他司陳狀,難以齊一。欲乞宗室表狀直於御前唐突,及差人於諸處投下,或三省、樞密院出頭者,並斷罪勒住起居,□罰俸錢。」從之。(新削。)
左諫議大夫梁燾奏:「今月二十四日,有本職公事,同右正言劉安世延和殿進呈。」蒙太皇太后宣諭:「近日行遣蔡確,只為官家及社稷,不為自家。卿等言事盡忠,太皇太后與官家總知,今後常如此方好。」上曰:「只為臣僚初時甚好,才到富貴,便須改節。」燾遂復奏曰:「小人但務姦邪,以保富貴,故多改節,惟正人事上,能始終直道,非惟補報朝廷,亦可保其富貴。」太皇太后曰:「如能以直道始終,所得富貴更是長久,尤好也。」(十八日,燾與□安詩同對,太皇已有獎諭,今兩存之。)
注 釋 【一】責授滁州團練副使「責」字原脫,據盡言集卷九論蔡確作詩譏訕事補。 【二】事關君親「關」原作「罔」,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七蔡確詩謗及宋會要職官六七之一改。
【三】臣子難於輕議「臣」原作「君」,據同上二書改。 【四】處厚乃為王珪掌牋奏「牋」原作「踐」,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七蔡確詩謗及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
【五】率斷其足筋「筋」原作「肘」,據閣本及宋史卷三二八蒲宗孟傳改。
【六】資政殿「政」原作「正」,據閣本及宋會要職官六七之四改。
【七】仍設五帝之坐及五帝五官之神位「位」字原脫,據文義補。
【八】右司諫□安詩「右」原作「左」,據本書本卷辛巳條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七蔡確詩謗、宋會要職官六七之三改。下同。 【九】仍免決配「配」字原脫,據閣本及盡言集卷九論蔡確作詩譏訕事補。 【一○】臣聞賞罰者人君之大柄「罰」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一一】協力營救者「者」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一二】責建寧軍節度副使「副使」二字原倒,據宋會要職官六六之三四及宋史卷四七一呂惠卿傳乙正。 【一三】沿路州軍「路」原作「邊」,據下文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七蔡確詩謗改。
【一四】如無承務郎以上「如無」二字原倒,據閣本及同上書乙正。
【一五】乞住將理「住」原作「往」,據同上書改。
【一六】乃從來常事「乃」原作「仍」,據文義改。
【一七】言者言肇賣友「友」原作「交」,據閣本及上文改。
【一八】皇帝致齋於垂拱「齋」原作「祭」,據閣本改。
【一九】則有禁暴豐財之術「術」原作「武」,據閣本改。
【二○】係奏舉者「者」原作「日」,據閣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