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五十五
卷四百五十五 (第3/3页)
差,治亂所繫。」又少進而言曰:「陛下今日進聖學者,正欲理會邪正兩字。正人在朝,則朝廷安,人君無過,舉天下平治;邪人一進,則朝廷有不安之象。非謂一人便能如此,乃其類應之者觽,上下蒙蔽,人主無由得知,不覺養成禍患耳。」二聖然之。公又進曰:「或聞有以君子小人參用之說告陛下者,不知果有之否,此乃欲深誤陛下也。自古君子小人無參用之理,聖人惟說君子在內、小人在外則成泰;小人在內、君子在外則成否。小人既進,君子不肯與小人爭進,自然稍稍引去。君子去,小人競進,則危亂之基也,此際不可不察,幸陛下常用心於此。」)
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鄧溫伯稱疾臥家,固辭新命,五上章乞補外。癸丑,三省進呈,降詔不允。初,王巖叟勸劉摯,可因溫伯自請,遂出之。摯曰:「待與渠,當惡其意。」為呂大防右溫伯故也。會大防謁告,摯攜以進呈,既,復攜以下。及大防出,始同進呈,皆相顧不言。傅堯俞獨進曰:「欲且依前降指揮。」乃卷之而退。先是,巖叟又移書督大防,摯及堯俞等答曰:「敢不以身任之。」然卒不果。(五月十八日。) 丙辰,大理寺言:「因舉官緣坐已經恩者,如罪人不該原減,聽減一等;若再會恩,從原減法。罪人該特旨及於法不以赦降原減者,舉主自依赦降。」從之。
丁巳,左朝請大夫張公庠為提點京東西路刑獄,尋罷之,與知州差遣。坐前知深州,公使庫違法也。(公庠罷提刑在四月六日【一六】,今并書。)
西蕃阿里骨男都軍主溪邦彪籛為化外庭州團練使,邈川首領、瓜州團練使溫溪心男巴溫為化外勝州刺史,同管當邈川部族,月等第支茶綵有差。仍令范育告諭阿里骨,使知優恩;及諭溫溪心,阿里骨屢欲召汝父子離邈川上青唐,朝廷特與巴溫除官,以破阿里骨奸謀之意。(正月二十四日有此議,今乃行之。元祐四年正月,邈川溫溪心男推恩,妻封縣君。六年五月,阿里骨遣溫溪心入貢。隴右錄云:「溪巴烏者,唃廝囉兄扎實庸嚨之孫、扎實庸嚨子必嚕匝納之子也。溪巴烏有深識,初避禍居河南,後益西走,依隆博部。」又別出大酋溫溪心,注云:「溫溪心,仁溫布之後,世有邈川地【一七】。」又云:「阿里骨疑大酋溫溪心,被囚在七年八月。」蓋溪巴烏自別一大酋,而溫溪心子亦名巴溫也。)
講筵所言:「奉旨進漢唐故事及史記事,其間可觀事跡多已錄進,請將稽古錄節次進呈,以代漢唐故事。」詔依前旨進故事。(五年七月十八日。)
是日,輔臣對于延和殿,同問兩宮聖安。候奏事已,密院退,蘇轍面奏云:「臣聞諫官論臣不已,昨日又聞備錄奏狀申三省。臣望輕德薄,不可以任執政,臣欲乞一外任。」諭曰:「言官之言皆不當,切勿輕入文字。」并進呈徐君平狀,云:「言事無狀,乞賜黜逐。」諭曰:「與一外任,并楊康國亦與外任。」轍再奏言:「決不敢貪戀恩賜,取辱天下,今日更不入省。」退,留身論事。
摯先與大防議同留,及節議康國所備錄事六狀,大要與初狀同,意謂轍剛很自任,曾論觽執政,不可使之共政,恐懷疑相傾,傅堯俞、韓忠彥辦理斷案事,堯俞不直,而轍劾二人,有二章,又因及摯輩。此蓋言者常事,遂以為仇,非也。又言曾受張方平贈遺,今乃舉王鞏,報其私恩。又言不合彈王覿、朱光庭,不合乞棄質孤、勝如二堡,欲表裏趙□。又云轍他日必為王安石之亂法度,引奸邪。又云決轍去留,不可謀於宰執,蓋其間恐有曾誤陛下謂轍可任者,有以嫌疑自處者,有懷利心不肯忤陛下用轍之意者,今須出於宸斷。大燍如此。內論二堡及王、朱事,觽議以為得之,他皆無理。方軾、轍困於流離,方平愛其才,有所資助,此天下之義也,豈可以為貨取也?軾、轍之所取,非若方平者亦不可受也,此論鄙哉!具以其事奏之。諭以為然。 摯又奏:「果轍曾言及臣等,今便以為仇,臣等雖淺陋,未至如此,以轍為王安石,此則事不相類。又康國云恐觽執政畏避轍強,相引而去,天下之事又不可知,亦無此理。」諭曰:「與一平平外任。」再奏曰:「康國之論雖過,而其心亦忠諒,願少□容,只與一在京差遣,并徐君平亦待移動,皆罷言路也。」俞之。因從容論議人物,願常以邪正為心,辨察其心。又因輔導聖志,叩以宮中進學如何?皇帝答曰:「見讀孟子、論語。」又說及稽古錄,再曰:「已降出。」從來未嘗聞上德音,今聞是三語也。太皇太后又說魏徵、長孫無忌事,久之乃退。逢密院上殿,摯諭王巖叟使略謝上保全之意,蓋已許罷君平。轍隔門上馬,觽勉之曰:「且只入文字,不須居家。」否曰:「適已奏知。」遂出。(此并據劉摯日記增入。三月二日蘇轍押入視事。)
先是,右僕射劉摯過都省,左僕射呂大防不至。大防為摯言,欲間日入,就當筆日故也。摯以為若如此,則兩揆于都省遂無聚議,恐未安;兼門下事簡,三日一留亦無害,況舊例已如此。是日摯過都省,大防亦至,蓋覺前所云就當筆日始入為未安也。大抵都省不可闕宰相,又不可不集也。問行官制後【一八】,左相日日入省,以門下無事耳。右揆間日留中書,自有法,以中書事繁也。元祐元年,司馬光作相,畫旨小事聽左右丞,批判并詞狀亦歸二廳,宰相可以精意於大事。至三年四月,大防及范純仁拜相,遂以光之請為一時指揮,事無巨細并訟訴,一歸左右僕射,收權則可,謂之是則摯不知也。今自上馬伏几案,紛紛落筆,惟虞不能畢,至五六鼓已逼,上廳覽詞狀,遂聚廳矣。舊中書、密院不如此也,徐當議復光之制。(此據摯日記增入,不知後來竟復光舊制否,當考。) 注 釋
【一】□安詩侍講「□安詩」原作「□安時」,閣本作「□安持」。案:安持未嘗為講讀官,據本書卷四三四元祐四年十月庚子條,左司諫□安詩除直集賢院兼侍讀,可證「時」乃「詩」之訛,據改。
【二】□敏中按「□」上原衍「在」字,據閣本刪。
【三】用負黼扆憑玉几等字「字」上原衍「故」字,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四鄧溫伯罷翰苑刪。
【四】更事不久閣本作「遇事不明」。
【五】蘇轍彈傅堯俞韓忠彥章已見去年十一月此段文字原誤植於「詔范祖禹侍讀」句下,據閣本及文義乙正。
【六】詔范祖禹侍讀「侍」原作「書」,據閣本改。
【七】雖未謝「未」原作「非」,據閣本改。
【八】此乃是廟堂之仇「乃」原作「及」,據閣本改。 【九】於有監官處所屬場務「監」原作「鹽」,據閣本及宋會要食貨二四之二九改。下同。
【一○】請自元祐二年後賣到鹽數「後」原作「從」,據閣本及同上書改。
【一一】祖額「祖」原作「租」,據閣本改。
【一二】元發五年五月二日已自太原改揚州「日」原作「十」,據閣本及本書卷四四二元祐五年五月丙寅條改。
【一三】乃更斥葭蘆安疆等四砦予之「乃」原作「及」,據閣本及東都事略卷九七章楶傳改。
【一四】楊昌達「達」原作「逵」,據宋會要蕃夷五之九一、宋史卷四九四蠻夷二及本書卷四五三元祐五年十二月丙午條改。
【一五】同知如無子孫據上下文文義,「同知」二字疑衍。
【一六】公庠罷提刑在四月六日「日」原作「月」,據閣本、活字本改。
【一七】世有邈川地「世」原作「共」,據閣本改。
【一八】問行官制後據文義,「問」疑當作「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