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山东九

    卷三十八 山东九 (第2/3页)

夺梁山,遂入庆州。又巨济岛,在竹岛东滨海,朝鲜置巨济县,兼置水军营于此,冲险次于釜山。○闲山岛,在庆州西南境,朝鲜西海水口也。右嶂全罗道之南原府,为全罗外藩,一失守,则沿海无备,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其相近者又有?山岛,万历二十五年,倭入庆州,侵闲山,夜袭?山岛,官军溃走,遂失闲山,倭进围南原,陷之。《一统志》全州南海中有阑山岛,即闲山矣。



    平壶岛在南海中。元至元十八年,遣范文虎帅兵击日本,道出高丽,航海至平壶岛,飓风败舟,遂还,弃士卒十余万于岛中,日本袭杀之,还者百无一二。



    ○三浪江在梁山郡南。《志》云:梁山西北有峻岭,上容双马,路险绝。南有三浪大江,直通金海竹岛。万历中,倭夺梁山,三浪遂入庆州。○晋江,在庆州西南,泗州城北,或谓之西江,东南注于海。万历中,麻贵攻蔚山,遣兵屯西江口,防倭水路援兵,即此。发卢河在庆州西界。《志》云:在高丽南界,新罗七重城之北。唐咸亨四年,李谨行破高丽叛者于瓠卢河之西,即此水也。又咸亨五年,刘仁轨东伐新罗,率兵绝瓠卢河,攻其大镇七重城,破之。西生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三里。其相近者曰机张监。又有开云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二里。○甘浦在庆州东二十里。《图经》:甘浦相近者有长?浦。又安骨浦,在熊川郡南二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天城浦。金浦《图经》:左晋州南,即晋江南入大海处也。元至元二十二年,议征日本,敕漕江淮数百万石,泛海贮于高丽之金浦,仍令东京及高丽各贮米万石,备征日本,期明年八月,悉会金浦。不果行。《元史》作合浦,误也。忠清道治忠州,在王京南面。本马韩旧壤。《志》云:王京居八道之中,东隘为乌岭忠州,西隘为南原全州。又云:王京为朝鲜都会,咸镜、忠清为犄角,并称天险。今领郡四:曰清风、温阳、天安、临川,州九:曰忠州、清州、公州、矜州、靖州、幸州、兴州、礼州、洪州,县七曰:永春、报恩、连山、扶余、石城、燕岐、保宁。



    ○公州城在忠州西南境。其东南近全罗道之南原府。万历二十五年,倭入南原,麻贵发兵屯公州以拒之,即此。又清州城,在忠州西,其东接天安郡,郡西南接公州界。



    ○稷山在忠州西,有稷山监。万历二十五年,倭陷全罗,引而北,麻贵发兵守稷山,以遏其锋。又有青山,与稷山相近。《志》云:稷山之南,即天安郡城南,下全州之要道也。○洪州山,在忠州西境海中。《一统志》:洪州建于山下,稍东有东源山,产金。又有富用山,亦在洪州海中,上有仓谷,故名。俗讹为芙蓉山。



    竹岭在忠州东。羊肠绕曲,颇为险峻。万历中,倭弃王京,逾竹岭,走庆尚,即此。○唐岛,在清州海中,亦曰唐人岛,与九头山相近。又有马岛,亦在清州海中,国中牧地也。旧有客馆曰安兴亭,与轧子苫相近。又有双女?焦,亦在清州海中。



    ○白马江在清州南。《图经》:矜州南有白马江,南流入清江界,折而东,又东北经天安郡界,折而北,其下流合于汉江。



    咸镜道治咸兴府,在王京之东北面。本沃沮高句丽之地。今领郡三:曰端川、蜀莫、宁远。府五:曰咸兴、镜城、会宁、永兴、安边。州有八:曰延州、德州、开州、惠州、苏州、合州、燕州、隋州。县一,曰利城。



    ○开州城在咸兴府西北。《辽志》云:本?貊地,高丽置庆州,勃海为东京龙原府。都督庆、盐、穆、贺四州,叠石为城,周二十里,阿保机平勃海,城废。隆绪伐新罗还,复加完葺,置开封府开远军,又改为开州镇国军。契丹末,入于高丽,或谓之蜀莫郡。《图经》:郡在开州之东。又开远废县,故开州治也。《辽志》云:本栅城地,高丽为龙原县,庆州治焉。勃海因之,契丹初废,后复置。○熊山城,在开州西。《辽志》:唐薛仁贵征高丽,与其大将温沙门战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石城即开州城也。勃海时,龙泉府统县六,曰龙原、永安、乌山、璧谷、熊山、白杨。契丹初,皆废。



    盐州城在开州西北。《辽志》:州去开州百四十里,本勃海置,亦曰龙河郡,统海阳、接海、格川、龙河四县,辽初皆废,而盐州仍旧。又穆州城,在开州西南百二十里,勃海置,亦曰会农郡,领会农、水岐、顺化、美县等四县,辽仍曰穆州,治会农县。又贺州城,亦勃海置。亦曰吉理郡,领洪贺、送诚、吉理、石山四县。辽皆废,仍曰贺州,与盐、穆二州,俱隶于开州,后没于高丽。德州城在咸兴府西南。唐置,后因之。元仍置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后没于高丽,仍曰德州。又延州城,在咸兴府西北。亦唐置,后因之,元仍曰延州,领阳岭一镇,今仍旧。○大行城,亦在咸兴府西南境。唐乾封三年,李?等败高丽于薛贺水,进拔大行城,于是诸军皆会,又进至鸭渌栅云。高句骊城在咸兴府东北。汉县,为玄菟郡治,后汉因之。《志》云:县本高句骊国地,其国又在玄菟东北,分为五部,汉灭朝鲜,开高句骊地,仍封其种人为高句骊侯。建武中,改封为王,和帝元兴以后,屡犯辽东玄菟塞。延光中,稍葺伏。《后汉书》:武帝以沃沮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高句丽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建安中,公孙康击破高丽国,高丽王伊夷模兄拔奇诣康降,还住沸流水。伊夷模更作新国都于丸都之下,拔奇遂住辽东。今考咸兴府在朝鲜东北境,又东迫于海,在咸兴东北者当是故沃沮城。而高句丽则在咸兴府西苏州开州县,至伊夷模又南徙也。《后汉纪》:高句丽在辽东东千里,南与朝鲜接,东与沃沮接。是也。晋玄菟郡仍治高句丽县,非故治也。



    不而城在咸兴府北,汉县,属乐浪郡,东部都尉治此,后汉废。魏正始中,幽州刺史?丘俭击高句丽,屠丸都,铭不耐城,即此。耐而通,陈寿曰:汉武置乐浪郡,自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自岭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为民,所谓不耐?也。



    ○兰秀山在开州西,洪武五年,高丽国王请征兰秀山逋寇,诏止之。○摩天岭,在咸兴府东北,朝鲜谓之东北雄关。《一统志》:延州东南有香山,亦府境大山也。



    ○萨贺水在开州西南,一作薛贺水。唐乾封三年,李?等伐高丽,别将薛仁贵克扶余城,高丽趋救,与李?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进拔大行城。是也。《志》云:薛贺水出北山中,东南流入鸭渌江。



    平安道治平壤府,朝鲜西京也。东南去王京五百余里。汉曰乐浪郡,后为高丽王所都。亦曰长安城,一名王险城。唐平高丽,置安东都护府于此,后没于勃海。《辽志》:唐中宗赐勃海大氏所都名曰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寻自号为中京显德府,阿保机攻拔之,以为东丹王国。五代时,高丽复取之,为西京。元至元六年,其臣李延龄等以西京府州县六十余城来属,因改西京为东宁府,升东宁路,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属婆娑府,余俱领于东宁,其城治类皆废毁,仅有空名耳。元末复归于朝鲜。今领郡十一,曰嘉山、价川、郭山、云兴、熙川、宣川、江东、慈山、龙川、顺川、博川;府九,曰平壤、成川、定远、吕城、合兰、广利、见仁、宁边、江界;州十六,曰安州、定州、平州、义州、钢州、铁州、灵州、朔州、抚州、宿州、渭州、买州、青州、升州、常州、银州;县六,曰土山、德川、阳德、江东、中和、泰州。



    ○王险城即平壤城。应劭曰:箕子故都也。薛瓒曰:王险在乐浪郡,浿水之东。汉初,燕人卫满渡浿水,居上下障,都王险。武帝元封二年,其孙右渠拒命,遣楼船将军杨仆自齐浮勃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诛之,取其地,改置朝鲜县,乐浪郡治焉。晋永嘉已后,没于高丽。义熙末,其王高琏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朝鲜道,谓此。《隋书》:平壤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开皇十八年,伐高丽,命周罗?侯将水军自东莱泛海趋平壤,不能达而还。大业八年,诏左右各十二军分道伐高丽,总集平壤。明年,复遣宇文述等趋平壤,述不克至。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命张亮以舟师自海道趋平壤,明年,拔辽东诸城,攻安市未下。江夏王道宗请以精卒乘虚取平壤,既而降将高延寿,亦请自乌骨城直取平壤,不果。龙朔初,命苏定方等讨高丽,进围平壤,不能拔。总章三年,李?征高丽,拔其平壤,而高丽亡。杜佑曰:平壤即王险城也。五代时,王建据高丽,始谓之西京上下障,乐浪旧有长城,燕所筑,谓之云障云。



    保州城在平壤西北百余里。《辽志》:高丽置,治来远县。契丹开泰三年,以高丽王询擅立,问罪不服,取其保、定二州,仍置保州,治来远县。亦曰宣义军。金初以高丽臣附,割保州与之,即今安州也。其相近者有怀化军,亦辽开泰三年置,隶保州,金初亦入于高丽。○宣州城,在平壤东北二百余里,唐置,属安东都护府,辽仍曰宣州,亦曰定远军。《辽志》云:开泰三年置,隶保州,盖勃海废,辽复置也。元亦曰宣州,属东宁路,领宁朔、群岛二镇,即今之宣川郡。



    定州城在平壤西北三百余里,高丽置,治定东县。契丹取之,仍曰定州,亦曰保宁军。后入于高丽,今仍为定州,西南与义州接界。○义州城,在平壤西北四百二十里。《志》云:义州西南为龙川郡,皆滨鸭渌江,万历二十年,朝鲜王李?公以关白之乱,走义州请内属,即此。又铁州城,亦在平壤西北,唐所置州也。元亦置铁州,领定戎一镇,今仍曰铁州。又西北曰灵州,亦唐置,元因之,今仍旧。又熙州城,在铁州东北,唐置,元因之,今曰熙川郡。又东曰抚州,亦唐置,元因之,今仍旧。



    定远城在平壤北。《志》云:唐所置也,属安东都护府,后废置不一,元亦曰定远府,今因之。其南曰慈州城,亦唐所置,元因之,今为慈山郡。○泰州城,在定远府西,亦唐置,元因之。今曰泰川县。



    郭州城在平壤西北,亦唐置,勃海因之,后属于契丹。《载记》:初,契丹以鸭渌江北予高丽,高丽筑兴、铁、通、龙、龟、郭等州,凡六城。宋大中祥符五年,契丹怒高丽擅弑立,又不入朝,议复取六州地。有女真人告契丹,谓自开京东马行七日,有大寨,广若开京,凡旁邑所贡珍异皆在焉。其胜、罗等州之南,亦有二寨,所积如之。若大军自女真北渡鸭渌江,并大河而上,至郭州,与大路会,高丽可取也。七年,契丹遣耶律世良、萧屈烈,与高丽战于郭州,破之。元亦置郭州于此,今曰郭山府。



    钢州城亦在平壤西北,高丽所置州也。宋祥符中,契丹击高丽,高丽将康肇败保铜州,为契丹所擒,即钢州矣。其相近又有费、贵等州。或曰:费州,今买州之讹也。贵州,今渭州之讹也。又嘉州城,亦在平壤西北,唐置,元因之。今曰嘉山郡,西接义州境,东接安州境。○朔州城,在平壤北境。《志》云:在熙川城东北,唐置,元因之,今亦曰朔州。又东北有昌州城,亦唐时故名也,元因之,今曰昌城府。



    云州城在平壤东北。唐置,元因之。今曰云兴郡。又东北有博川城,高丽所置也,今仍曰博川郡。西南与慈山郡接界,东与价川郡接界。《志》云:郡城西有大定江,或谓之大宁江,江之西岸,有凌汉山。○成州城,在平壤东,唐置,元因之,领树德一镇,今曰成川府。又北曰顺州,今曰顺川郡。顺州之西,曰价州,今曰价川郡,皆唐旧名,元因而不改。



    宿州城在平壤东北百余里。唐置,元因之。今仍旧。又东北曰殷州城,亦唐旧名,元因之,今仍曰殷州。○江东城,在平壤东,高丽所置也,在大同江东岸,今曰江东郡。《志》云:郡逼临江岸,渡江而南,即中和县。宋嘉定九年,契丹部酋六哥窜入高丽,据江东城,女真阿骨打遣兵攻灭之。又《里道记》:自黄海道之黄州、凤州,至中和,去王京不过三百六十里,自中和县而东,即土山县也。二县亦唐所置,元因之,属东宁路,今仍旧名不改。



    渌州城在平壤西境。《辽志》:高丽故国也。勃海置西京鸭渌府,城高三丈,广轮二十里,都督神、桓、丰、正四州,领神鹿、神化、剑门三县。契丹改置渌州鸭渌军,统弘闻、神乡二县,后废。又桓州城,《志》云:在渌州西南二百里,高丽谓之中都城,领桓都、神乡、浿水三县,契丹废县存州,仍隶渌州。《辽志》:高丽王创立宫阙于此,国人谓之新国。五世孙钊当,晋康帝建元初,为慕容?所败,宫室焚荡。辽末州废。丰州城,旧《志》:在渌州东北二百十里,勃海置州,亦曰盘安郡,领安丰、勃恪、隰壤、硖石四县,契丹废县存州,仍隶渌州,后废。正州城旧《志》: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本沸流王国故地,为公孙康所并。勃海置正州于此,亦曰沸流郡,以沸流水而名。契丹因之,仍隶渌州,后废。又东那城,在正州西七十里,勃海置。契丹因之,仍属正州,后废。慕州城,在渌州西二百里,本勃海安远府地,领慕化、崇平二县。契丹改置慕州,属渌州,后废。



    粘蝉城在平壤西南。蝉,音提。汉县,属乐浪郡。后汉曰粘蝉。晋省。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粘蝉道,盖以汉县名也。洪迈曰:乐浪之粘蝉为粘提,南海之番禺为潘愚,苍梧之荔浦为隶浦,交趾之羸?娄为莲篓,此皆土俗之别也。○遂成废县,在平壤南境,汉县,属乐浪郡,后汉、魏、晋皆因之。《晋志》曰:秦筑长城,盖起于此。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遂成道,谓此也。杜佑曰:碣石山在汉遂成县,秦筑长城,起于碣石,今遗址东截辽水,而入高丽。盖本《太康地志》之说,其实误也。



    带方城在平壤南。汉县,属乐浪郡。公孙度置带方郡于此,晋因之,后没于高丽。杜佑曰:后汉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昭明二县以南荒地置带方郡。《汉志》注:乐浪郡南部都尉治昭明。是也。隋大业中伐高丽,分军出带方道。显庆五年,平百济,改置带方州。○增地废县,亦在平壤南境,汉县,属乐浪郡,后汉因之,晋省,隋伐高丽,分军出增地道云。积利城在平壤西境。唐贞观二十一年,遣牛进达等自海道入高丽,拔其石城,进至积利城下,败其兵。其相近者又有泊灼城。贞观二十二年,薛万彻等伐高丽,围泊灼城而还。《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又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即泊灼城矣。石城,见宁辽卫。○加尸城,在平壤西南,高丽置。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盖苏文遣嘉尸城七百人戍盖牟城,是也。



    辱夷城在平壤西北。唐总章元年,李?等败高丽于鸭渌栅,追奔二百余里,拔辱夷城,遂进围平壤,高丽平。是也。又伐奴城,亦在平壤西北,唐咸亨二年,行军总管李谨行破高丽叛者于瓠芦河西,其妻刘氏留伐奴城,高丽引??来攻,刘氏拒却之。或曰:城在营州境内,恐误。



    ○马邑山在平壤西南。唐显庆五年,苏定方破高丽军于浿江,夺马邑山,遂围平壤,即此。又盖马大山,在平壤城西。《汉志》:玄菟郡有西盖马县,山盖因以名。又有鲁阳山,在平壤城东北,上有鲁城。○苇山,在平壤西南二十里,南临浿水。观门山在土山县北。县东南又有花山,皆县境之大山也。又屈岩山,在定远府城东,以岩岫屈曲而名。○云山,在朔州西南。又有马头山,在灵州之东。长花山在铁州西南,天圣山在殷州东北。



    熊花山在郭山郡东北。又有灵山,在宣川郡东南。龙骨山在龙山郡城东。○小铁山,在鸭渌江东岸,义州境渡江处也。又西南为辽东境内之僧福岛及皮岛云。慈悲岭在平壤东百六十里。宋淳熙二年,高丽西京留守赵位宠慈悲岭至鸭渌江四十余城附金,金人不纳,位宠伏诛。元至元六年,高丽臣李延龄等以西京以下六十城来归,元因改置东宁路,以慈悲岭为界云。○嘉山岭,在嘉山郡西,郡以此名。《图经》:朔州西北有狄喻岭,朝鲜谓之西北雄关。



    青丘或曰在高丽境。《子虚赋》:秋猎于青丘。盖谓此。服虔曰: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晋·天文志》有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也。唐讨高丽,置青丘道行军总管云。



    ○大通江在平壤城东。亦曰大同江,旧名浿水。《史记》:秦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汉初,燕人卫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其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元封三年,荀彘自辽东击朝鲜,破其浿水上军,乃至王险城下。《汉志》:乐浪郡有浿水县。浿,音普大反。浿水西至增地县入海,王险城盖在浿水之阳。《水经》云: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浿县,东入海,误矣。隋大业八年,伐高丽,来护儿率江淮水军自东莱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城六十里,寻为高丽所败,还屯海浦。唐龙朔元年,苏定方伐高丽,败其兵于浿水江,遂趋平壤。明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援朝鲜,至平壤,倭悉力拒守,如松度地形东南并临江,西枕山陡立,惟迤北牡丹峰高耸,最要害。如松乃遣将攻牡丹峰,督兵四面登城,遂克之。既而如松驻开城,别将杨元军平壤,扼大同江以通饷馈,是也。



    清川江在安州城东。西南流入海,亦名萨水。隋大业八年,宇文述等击高丽,渡鸭渌水,追击其大臣乙支文德,东济萨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平壤险固,不能猝拔,引还至萨水,军半济,为高丽所击,诸军皆溃,将士奔还,一日夜至鸭渌水,行四百五十里。今亦谓之大宁江。《志》云:平壤、黄州,西隔大宁江,东阻大通江,所谓两江之中也。○沸流江,在江东郡南,自汉江分流,西合于大同江。《一统志》:灵州东有大江,西北入于大通江。



    鸭渌江杜佑曰: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汉志》所谓马訾水也。高丽每恃为天险。今详辽东都司。?也水在平壤西境。唐龙朔初,庞孝恭等击高丽,以岭南兵壁于?水,为盖苏文所攻,一军尽没。或谓之陀水。宋大禧二年,契丹伐高丽,战于茶、陀二水,败而还。《志》云:二水俱在平壤西北。



    ○晏家关在义州西南。当鸭渌水东岸,旧为津要。○潼关堡,在平壤西境,亦朝鲜所置戍守处也。



    肃宁馆在平壤西北。《图经》曰:肃宁馆之西曰定州,东曰安州。万历二十年,李如松援朝鲜,逾鸭渌江,至肃宁馆,越二日抵平壤。即此。



    已上朝鲜



    ◇女真在辽东都司东北千七百余里。自其国混同江至京师三千五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里。其地东濒海,南邻朝鲜,西接兀良哈,北至北海。古曰肃慎,后汉曰挹娄,元魏曰勿吉,隋曰??。其种分为七部:一粟末部,与高丽接。二伯咄部,在粟末之北。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四拂涅部,在伯咄之东。五号室部,又在拂涅之东。六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