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陕西六

    卷五十七 陕西六 (第2/3页)

十里有聿津河,自同州韩城县界来,西流入洛。中部县州南百四十里。西至?州三百二十里,东南至同州二百七十里。汉左冯翊翟道县地。姚秦置中部县、后魏置中部郡于此。隋初,改为内部郡。开皇三年,郡废,改县为内部县,属敷州。唐武德二年,置坊州,治中部县。《志》云:后周天和七年,唐世祖作牧?州,于州界内置马坊。武德二年,因置坊州于此,复改为中部县。天宝初,改为中部郡。乾元初,复故。又?坊节度初治此。宋亦曰坊州。金因之。元废州,以县属?州。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四里。



    ○翟道城县西北四十里,汉县治此。后汉省。后魏置狄道县,属中部郡。后周废。又直路城,在县西北二百里。汉县,属北地郡。后汉废。



    杏城在县东南百十里。相传汉将韩胡尝于此伐杏木为栅,以拒北狄。晋因之,置杏城镇。升平初,姚襄将图关中,自北屈进屯杏城。又兴宁三年,匈奴右贤王曹?寇秦杏城。秦主坚自将击破之,因北巡朔方,抚诸胡。苻生之弟幼,遂帅杏城之众,乘虚袭长安。守将李威击斩之。太元十一年,苻丕战败于襄陵,苻纂等帅其众走保杏城。十二年,为姚苌所克。十五年,故秦将魏揭飞攻后秦将姚方成于杏城,苌击杀之。义熙七年,秦姚详屯杏城,为赫连勃勃所逼,南奔大苏。勃勃遣将追斩之。秦王兴遣姚显迎详、弗及,遂屯杏城。十一年,勃勃攻杏城,拔之。后魏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明年,魏将乙拔等讨斩之。太和十五年,置东秦州于杏城。寻改为北华州,领中部敷、城二郡。西魏亦为敷州治。隋徙州治于洛交。宋白曰:隋自杏城移州治五交城。魏收《志》澄城县有杏城,盖与澄城接境也。北屈,见山西吉州。襄陵,今山西平阳府属县。○和宁城,在故杏城东南。晋太元十二年,秦苻纂屯敷陆。秦冯翊太守兰椟帅众自频阳入和宁,与纂谋攻长安,即此城也。



    贰城在县西北。苻秦时贰县城也。晋兴宁三年,苻坚以匈奴曹毂死,分其部落。自贰城以西,以其子玺为辂川侯,贰城以东,以其子寅为力川侯。隆安初,鲜卑薛勃据贰城以叛,姚兴自将击平之。义熙五年,姚兴击夏王勃勃至贰城,为勃勃所败。六年,勃勃南略安定,徙其民于贰城,既而秦复取之。十年,妖贼李弘等屯于贰城,兴自将击平之。宋元嘉四年,魏将娥清等攻夏,拔其贰城,是也。胡氏曰:贰县城,当在杏城西北、平凉东南。又县有石保、长城二废县,皆后魏置,属中部郡。后周废。



    ○桥山在县治北。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岭。自庆阳府境,绵亘于延安西境,其南麓跨于县界。《志》云: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相传黄帝葬衣冠于此。汉武巡行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王莽更名上陵?也。详见前名山桥山。○凤凰山,在县西一里。亦即桥山之支阜矣。



    石堂山在县西北。一名翟道山。《周穆王传》:天子命驾八骏之驷,造父为御,南征朔野,径绝翟道,升于太行。即此。《水经注》:浅石川出翟道山,与泥谷水及南北二香水合流,入沮水。



    ○洛水县东北三十五里。自?州界来,又南合于沮水,流入宜君县境。《志》云:县东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会处也。亦曰龙首川。○沮水,在县西。《志》云:子午岭,在县西二百里。沮水出其下,东南流,入于洛。《水经注》:沮水自直路县东南,径ㄡ石山,又东南流历檀台山,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径宜君川,世谓之宜君水也。又县西北七里,有谷河水及子午水,流至葛家川,与沮水合,亦谓之三河。



    上善泉县东北七里。《唐志》:坊州州郭无水。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远汲。四年,刺史崔骈复修之,民获其利。



    ○彭沛?堡在县西北。彭沛?,苻秦时卢水胡也,立堡于贰县,附于苻登。晋太元十二年,为姚苌所败,奔杏城。此其故堡云。○大苏堡,在县南,姚秦时戍守处也。晋义熙七年,赫连勃勃逼秦将姚详于杏城,详南奔大苏。即此。《通志》今县治北有翟道驿。



    宜君县州南二百十里。东南至同官县九十里。本汉左冯翊礻殳礻羽县地,有宜君川。苻秦时,因置宜君护军。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置宜君县,属北地郡。寻置宜君郡。隋初废郡,以县属京兆。义宁二年,置宜州。唐武德五年,临幸焉。贞观十七年,州县俱废。二十五年,复置县,属雍州。永徽二年,复废入华原县。龙朔三年,又置,属坊州。中和二年,黄巢据长安。其党尚让攻官军于宜君寨,不克。宋亦曰宜君县。元废坊州,以县属?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升平废县县西北三十五里。唐天宝十二载,分宜君县置,属中部郡。朱梁开平三年,岐王李茂贞遣梁降将刘知俊攻灵州,梁遣唐怀贞攻静难军。知俊还救,怀贞引还,至升平。知俊伏兵山口,怀贞至,大败于此。宋初,仍属坊州。熙宁初,省为镇。地产矾,旧尝置矾场。



    ○玉华山县西南四十里。唐太宗建玉华宫,以此山名。宋雍熙初,于此山获一角兽,时以为麟。金于此置玉华镇。○香山,在县西北十里。又县治西有龟山。《志》云:县无城,因龟山之势,筑削为城,周五里余。是也。



    太子山县东南四十里。世传秦扶苏筑长城时所憩。又东南五十里曰秦山。相传秦王世民畋猎处。又县西有驻銮崖,亦唐太宗驻跸处也。玉华川水出于此。



    凤凰谷县西南五十里。尝有五色雀现于此。谷中有地九顷。贞观二十一年,以翠微宫险隘,不能容百官,乃更筑玉华宫于宜君之凤凰谷。二十二年,幸玉华宫。永徽二年,废为玉华寺。○兰芝谷,在县西五十里。又县东有大石盘谷。又清水谷,在县南,近同官县界。《隋志》宜君县有清水谷,是也。唐武德四年,校猎于此。



    ○洛水县东北八十里。自中部县流入,又南流,入同州白水县界,亦谓之宜君水。《水经注》:宜君水又得黄?水口,东南流,径礻殳礻羽故城西。盖洛水自白水县西北境流入耀州境也。黄?水,见?州淳化县。慈乌水县西四十里。源出子午岭,流经兰芝谷。又石盘水,在县东五十里,流经大石盘谷。又县东北有雷声沟水,西南有姚曲川水,俱流注于洛水。



    ○玉华宫在凤凰谷。《唐志》:县有仁智宫,武德七年,尝避暑于此。盖玉华宫因仁智宫而增筑也。《通志》:县治东北有云阳驿。



    绥德州府东北三百六十里。北至榆林镇三百里,东至山西永宁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宁夏后卫五百七十里。春秋时白狄地。战国时,属魏,后属秦,置上郡于此亦谓之上地。汉初,属翟国,后亦为上郡。后汉因之。晋废。后魏亦曰上郡。西魏置绥州,兼置安宁郡。隋初,郡废。炀帝初,改为上州,寻废州,置雕阴郡取汉雕阴县地为名。唐复为绥州。天宝初,亦曰上郡。乾元初,复故。宋初,仍曰绥州,寻殁于西夏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以绥州来降,其弟继迁复叛。至道初,据有夏、绥、银、宥、静五州。熙宁二年收复,废州为城,隶延州。元符二年,改为绥德军。金曰绥德州。元因之。明亦曰绥德州编户十里,领县一。今仍为绥德州。州控扼高深,形势雄胜,为?延之门户。自秦置上郡,而边陲之患始远。汉因其制,以斥逐匈奴,关辅日以完固。后汉虞诩所云,安定、北地、上郡,山川险隘,沃野千里,土宜蓄牧者也。隋、唐以来,皆为藩卫重地。宋种谔复绥州,渐规横山以西,功虽不成,而寇患益少。盖横山,朔方大碛也今延绥边有山崖高峻,连延千里,即横山也。余子俊铲山为墙,即横山故址。或以为桥山北麓云。沈括言:尽城横山,瞰平夏,则彼不得绝碛为寇。种谔亦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监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今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其巢穴。会徐禧上言:城银州不如城永乐。从之。而禧为夏人所败。明自北人入套,州遂为极冲。成化中,余子俊改筑榆林卫,与州相为唇齿。嘉靖间,抚臣张子立言:绥德为石隰噤喉、延绥门户,崇墉巨障,雄列其间,实山陕险?厄之地。自榆林之备增,而绥德之防撤,近时边患,数自米脂乘虚入犯绥德,宜急为防维之计。从之。于是边患稍息。



    ○龙泉废县即州治。本汉肤施县地。西魏置上县,为安宁郡治。隋大业初,为雕阴郡治。《唐志》:隋郡治上县。武德三年,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六年,又移州治延川县。七年,移魏平县。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移州治上县。天宝元年,改为龙泉县。《通典》:贞观初,筑州城,周四里有奇,四面皆因石崖,甚险固。是也。宋为夏人所据,县遂废。咸平四年,复筑绥州城。既而没于夏。治平四年,种谔复袭取之,遂城其地。熙宁二年,赐名绥德城。元丰七年,范纯粹言,绥德城当寇冲,请立为军。从之。金元时皆为州治。今城周八里有奇,门四。



    安宁城在县东南。西魏置安宁县,属安宁郡。又有安人县,亦西魏置,属安宁郡。隋初,郡废,改安人县曰吉万。大业初,与安宁县俱废入上县。又良乡城,在州东。后周置,隋废。○绥德废县,在州南。西魏大统十二年,以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属绥州。隋因之。义宁初,废。唐武德二年,复置。六年,又分置云州,领信义、淳义二县,兼置龙州,领风乡、义梁二县。贞观二年,二州及县俱废入绥德。唐末,县废。金亦置绥德县。元省入州。



    延福城在州东北。西魏置延陵县。隋开皇中,改曰延福。《通典》:县城三面因崖,甚险。《唐志》:武德六年,置北吉州,领归义、洛阳二县。又置罗州,领石罗、开善、万福三县。又置匡州,领安定、源泉二县。是年,梁师都以突厥寇匡州,即其地也。贞观二年,三州及县俱废入延福。宋初县废。



    魏平城在州西南百五十里。后魏置魏平县,又侨置朔方郡于此。后周废郡。县属延州。隋因之。唐初,梁师都有其地,置魏州。武德二年,师都引突厥寇延州,为总管段德操所败,逐北二百里,破其魏州,是也。唐亦置魏州,领安故、安泉二县。贞观二年,州县俱省入城平县。○城平城,在州西南百七十里。后魏神龟初,置城中县。西魏属绥州。隋避讳,改曰城平。唐武德二年,置南平州于此。又析县地,侨置魏平县属焉。七年,于魏平城中置绥州。贞观二年,废南平州及魏平等县,以城平县属绥州。唐末,县废。又大斌废县,亦在州西南。西魏置,又立安政郡治焉。隋初,郡废。大业末,复省县入魏平。唐武德七年,侨置于魏平城中。贞观二年,复还旧治,仍属绥州。永淳二年,稽胡白铁余叛,据城平,进攻绥德、大斌二县。发兵讨平之,是也。唐末废。又朔方、和政二县,俱在州西南。后魏置,属朔方郡。后周并入魏平县。



    开光城在州西北三十里。西魏置开光县,兼置开光郡。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绥州。唐贞观八年,改属拓州。十三年,拓州废,改属银州。唐末废。宋绍圣四年,收复。元符初,赐名开光堡。○开疆废县,在州西。西魏置县,为抚宁郡治。隋郡废,县属绥州。唐初,县废。抚宁城在州西。西魏置抚宁郡及抚宁县。隋郡废,以县属绥州。唐属银州。宋为抚宁寨。雍熙二年,李继迁自三族寨进攻抚宁,时田仁朗奉命讨继迁。喜曰:抚宁小而固,非浃旬所能破也。俟其困,以大军临之耳。又熙宁五年,种谔遣将筑抚宁故城。既而夏人来攻顺宁寨,遂围抚宁。折继昌等拥兵细浮图,去抚宁咫尺,不能救,遂陷。于是新筑诸堡,次第皆没于敌。沈括曰:淳化中,李继隆讨李继捧,驰入抚宁,遂袭夏州,擒继捧。抚宁旧治无定河川中,数为寇所危。继隆乃迁县于滴水崖,在旧县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临无定水。今谓之?兀城。熙宁中所治抚宁旧城耳。近《志》:抚宁城,在米脂西百四十里。



    义合城州东六十里。《宋志》:西去绥德军四十里,本夏人所置。宋元丰四年收复。六年,知延州刘昌祚以?延边面东,自义合西至德静,绵亘七百里,堡寨疏密不齐,烽燧不相应,乃立为定式,耕垦训练,战守屯戍,皆度强弱,分地望,图山川形势上之。即此义合城也。金为义合寨,后升为县,属绥德州。元省。今为义合驿。德静即保安县德靖寨。



    克戎城在州西六十里。本夏之细浮图寨。宋元丰中,收复。绍圣中,赐今名。嘉定十四年,蒙古木华黎攻绥德破马、克戎两寨。即此城也。又《宋志》:克戎城南接抚宁寨云。金人亦谓之克戎寨。又临夏城,在州西九十里。本名罗岩谷岭。宋元符初,筑城,赐名临夏。金亦为临夏寨。元废。



    威戎城州西百三十里。本名升平塔。宋绍圣四年,章粢于环庆筑平夏城。吕惠卿在?延,亦复宥州,筑威戎、威羌二城。于是夏人不复振。此即威戎城。平夏,见庆阳府。威羌,见前安定县。



    上郡城《括地志》:上郡故城,在上县东南五十里,战国魏及秦上郡治也。秦太子扶苏监蒙恬军于上郡,即此。今州东一里无定河东岸有朔方台。相传扶苏所筑。又古长城,在州西十五里,亦秦魏时分界处。《志》云:州北又有长城,隋置。《隋书》:开皇三年,遣崔仲方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此其故址云。



    嵯峨山在州城西南。其山层累迭出,状如鹘雕。《通典》雕山在郡西南,即此山也。又西南二里有疏属山,即《山海经》所称“梏贰负之臣危于此”者。



    凤凰岭在州东三十里。又州东南有勃出岭。《唐书》:武德初,崔仲方奉命于朔方郡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抵勃出岭,绵历七百余里以备边。又开渠溉田,民获其利甚溥云。



    ○黄河在州东百二十里。自吴堡县流入境,与山西永宁州接界,有黄河渡,又南流入青涧县境。



    无定河在州城东。一名奢延水,一名┯水,亦曰银水。┯,音同银也。三苍作圜。《地理志》:圜水出白土县西,东流入河。今上流自神木、米脂县界,东南流入州境。又南流入青涧县,注于黄河。《史记》:晋文攘戎狄,居于河西、┯洛之间。┯,即无定河,洛,即洛川也。以溃沙急流,深浅不定,因名无定河。沈括云:尝过无定河,活沙履之,百步皆动,如行幕上。或陷,则人马车驼以百数无孑遗者。或以为即古之流沙。



    大理水在州西北。亦自米脂县来,下流入于无定河。宋治平四年,种谔复绥州,夜渡大理水,军于州西。既而赵?请规大理河川建堡,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即此。○大力川,在州北二十五里。州东南又有怀宁河,俱流注于无定河。



    ○魏平关在州西南,以近魏平废县而名。《唐志》绥州有魏平关,是也。○李广寨,在州城东门外。《志》云:汉李广为上郡守,尝屯兵于此,因名。



    柳树寨在州东北。又州东北有东村寨。《志》云:州东北境有柏林、柳树、高家、东村等寨。今柏林、高家,俱改属榆林卫。○伯颜寨,在州北。又北有拜堂寨,《志》云:州北有孤山、伯颜、双山、拜堂、鱼儿河等寨。今孤山、双山、鱼儿河寨,俱改属榆林卫。



    土门寨在州西北。又西有麻河寨。又大兔鹘寨,在麻河寨西。《志》云:州西有土门、响水、麻河、大兔鹘、波罗寺五寨。今响水、波罗寺寨,俱改属榆林。



    静难镇在州西境。唐武德九年,梁师都寇陷静难镇,即其地也。又州境有海末、窟儿、临川、定远、马栏、中山等一十六堡,俱宋置。今州境堡寨,盖大抵皆仍宋址云。《通志》:今州东百四十里有官菜园渡口巡司。又州城内有青阳驿。



    米脂县州北八十里。东北至葭州百四十里。汉西河郡┯阴县地。唐为米脂川。宋宝元中,置米脂寨。元丰中,改为城,属绥德军。金仍为米脂寨,寻置县。元因之。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银州城县西北百八十里。赵?《聚米图经》:银州南至绥州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秦上郡地。汉为┯阴县地,后没于戎。宇文周保定二年,于县置银城防。三年,改置银州。相传其旁有谷,尝牧骢马于此。土语谓骢马为乞银,州因以名。州治儒林县。杜佑曰:苻秦置骢马城,即今银州城。隋大业初,州废,县属绥州。唐贞观二年,梁师都复置银州,治儒林县。天宝初,曰银川郡。乾元初,复曰银州。贞元二年,吐蕃取盐夏州,又寇银州。州素无城,吏民皆溃,转陷麟州。元和十一年,度支盐铁使言:银川水甘草丰,请置银川监。开成二年,银州刺史刘源言:银川水草乏,恒徙牧绥州境。今绥南二百里,四隅险绝,四路不能通,以数千人守要,畜牧无足患,乃以隶银川监。宋至道二年,割其地畀赵保吉。熙宁三年收复,寻弃不守。元丰四年,种谔议规横山以西,谓兴功当自银州始。因复取其地。旋为夏人所陷。崇宁四年,复得之,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寻废。



    永乐城县西百五十里,北距故银州二十五里。其地接宥州、附横山,宋时为夏人必争之处。城东西皆重冈复岭,路仅可通车马。宋元丰五年,种谔议城银州。徐禧上言:银州虽据明堂无定川之会,而故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堑,不如永乐形势险扼。诏从其请,于永乐川筑银州新城,赐名银川寨。城虽据险,然中无井泉,惟城连无定河,浸灌之余,可以给食。夏人度河来攻,据其水寨,城中大困,遂为所陷。



    嗣武城县西北五十里。本名?兀城。宋熙宁五年,韩缝使种谔取横山,谔自青涧出师取?兀,城之,赐名嗣武城。既而夏人陷抚宁诸城,?兀兵势尚完,谔不能御,?兀复为敌所陷。金人亦为嗣武城,寻升为县。元省入米脂。



    圜阴城在县西北。汉县,属西河郡。颜师古曰:圜,本作┯,以在┯水阴也。又有圜阳县,亦属西河郡,以在┯水之阳而名。



    静边城在废银州西南。唐贞观以后,吐蕃浸盛,党项、拓跋诸部畏逼,请内徙。诏庆州置静边军州处之。《五代志》:静边州都督盖置于银州界。至德后,废。五代时,改置静州。汉乾?初,以静州隶定难军。即此城也。



    ○峰子山在县西十里。县西南二十里,又有高梁山。又相连山,在县西八十里。县东七十里,又有石佛山。



    ○无定河在县西。东南流,入绥德州界。《舆地广记》:唐立银州,东北有无定河,即┯水也。宋元丰四年,种谔出绥德城以攻米脂,败夏人于无定川,遂克之。即此。又米脂水,在县治东南。《志》云:地沃宜粟,米汁如脂,因名。西流入无定河。



    大理水县西百里。又有小理水,俱流入绥德州。下流入无定河。《志》云:县西又有马胡谷水、饮马河、抚宁谷水、磨石沟、背千川,俱流入于无定河。○明堂川,在县西北。宋元丰五年,?延将曲珍败夏人于此。其水亦入于无定河。又流金堰,在县南。正德中筑,引山水灌田,民获其利。



    ○银州关县西九十里。上有古城,亦曰银城关。成化七年,余子俊言:延绥西路旧守土门、大兔鹘等堡,并未守铁鞭、锁地、五?、黑城子、银城关等城,俱宋时防守夏人所筑,山势险,水泉便近。今所守怀远、威武等堡,既无险可守,又取水太远。宜以渐修补铁鞭等城,且于银州关隔河总要处,添筑一堡,移内地鱼河堡官军守之;又于米脂以北,直抵榆林、顺川、大路,量其远近,添筑小堡以备警急。从之。铁鞭城,见保安县。怀远、威武二堡,俱见榆林卫响水堡下。鱼河堡,亦见榆林卫。



    三族寨在县西。宋雍熙二年,李继迁叛,诱杀绥州团练使曹光实,袭据银州,围三族寨。寨将折遇乜附之,乘胜进攻抚宁寨,是也。○暖泉寨,在县东四十里。宋置,地有温泉,因名。《志》云:暖泉水,在县东七十里,东流入葭州境。



    悉利寨在废银州北。宋雍熙二年,王侁等讨李继迁,出银州北,破悉利诸寨。入浊轮川,又败之。浊轮川,见神木县。○赏逋岭寨,在县境。宋熙宁五年,种谔进筑永乐川、赏逋岭二寨,分遣将筑抚宁故城。又分荒堆三泉、吐浑川、开光岭、葭芦川四寨与河东路修筑,各相去四十余里。未几,夏人围抚宁,新筑诸寨复入于敌。葭芦川,即今葭州。



    清边塞在嗣武城东二十里。城西二十里为镇边寨。又龙泉寨,在嗣武城北二十里。亦谓之通泉塞。又北八里有中山堡。俱宋置戍守处也。○碎金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为自县达榆林之道。《通志》:今县西有银川驿。



    附见:



    绥德卫在州城内。洪武六年建,辖千户所五。



    葭州府东北五百八十里。东北至山西保德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榆林镇一百八十里,南至绥德州一百七十里。



    秦属上郡。汉属西河郡。西魏属开光郡。后周属中乡郡。隋废郡,属绥州。唐属银州。宋为葭芦川寨初没于西夏,元丰五年收复,属石州。元符二年,升晋宁军。金初,属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军为晋宁州。明年,改为葭州。兴定二年,改隶延安府。元因之。明亦曰葭州编户八里,领县三。今仍曰葭州。



    州襟带黄河,翼蔽延庆。夹河而战,或左或右,皆可以得志。宋人议繇此以捣西夏。金人尝用此以困关中。盖出奇制胜,州其犄角之资也。



    ○真乡废县今州治。本汉┯阴县地。后周中乡县,属中乡郡。隋改曰真乡,属绥州。唐武德二年,置真州于此。六年,梁师都寇真州,即真乡矣。州寻废,县属银州。宋县废。元丰中,置葭芦川寨,寻为晋宁军治。金为葭州治。金末,又增置葭芦县于郭内。元省。今州城周二里有奇,惟南北二门。



    ○白云山在州南五里。又南五里曰横岭,以岭横若屏风也。又南四十里为檀家坪。其地滨河,有檀姓者居此,因名。又南十里为艾蒿坪,即子午岭之北垂矣。《志》云:山多艾蒿、蒙茸,因名。



    西岭在州西五里葭芦河傍,山势逶迤。宋将韩义败夏人于葭芦西岭,即此。又州北五里有峰特出,曰第一峰。



    双湖峪在州西北。其间有窑寨六十余所。近代皆为贼薮。官军讨之,处处垛截。贼遁走至关山岭,官军追而歼之。关山岭,或云亦在州境。



    箭?坞州西三十里。地多竹箭,因名。其相接者,又有桃园子坞,以地多桃树而名。又?秋千坞,在州东北百里。两山之顶,大树架其中为路,行者若?秋千下过云。



    ○黄河州东一里。自神木县流入,又南入吴堡县界。河之东岸,即山西兴县境也。《宋志》:州东五里有克狐寨,在河东岸。建炎二年,金人渡河犯晋宁,南侵丹州。即其处也。



    葭芦河州西五里。中多葭芦,因名。宋人傍河立寨,曰葭芦川寨。或谓之西川。近时官军败贼于此。



    真乡川在州东城下。繇沙漠界来,下流合葭芦河。城下有渡,曰桃花渡。○白草洼,在州西四十里。洼多蓄水,亦曰天池。



    ○神泉寨在州西二十五里。地名榆林川。宋元苻初置寨。又西南二十五里为乌龙寨,亦元苻二年所置也。《志》云:乌龙寨西南至米脂县暖泉寨三十里。



    通秦寨州西北二十里。本名升罗岭。东至黄河二十九里。宋元符二年置寨。又北二十七里有通秦堡,亦宋元符中置。《元志》:金末,尝置通秦县,至元二年废入葭州。○宁河寨,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地名窟薛岭。其相近者,有宁河堡,地名哥崖岭。俱宋元符二年筑。又有靖川堡,在宁河寨北十四里。



    三交堡在州西。地名三交川岭,与神泉寨相接。宋元符初筑。



    西板桥在州西五里。跨葭芦河,上眺危峰,下瞰深沟,亦险隘处也。《通志》: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堡,下有旧税课司,乃前代蕃、汉互市处。



    吴堡县州南八十里。西南至绥德州百六十里。本唐石州定胡县地。宋置吴堡寨。金升为县。元省,寻复置,属葭州。今县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三里。○寨西山在县西一里。又县南十里有龙凤山,以山势回翔而名。○黄河在县东一里。自葭州流入,又南入绥德州境。县南二十里为菜园渡,东过黄河,即山西兴县界也。



    清河沟县西二十里。黄河水浑,而此水独清,因名。有清河沟桥跨其上,东流入黄河○河西驿在县南十里。山陕往来,多取途于此。



    神木县州东北百二十里。西至榆林镇二百三十五里。旧为胜州地。唐天宝初,割连谷、银城二县地,置新秦县,为麟州治。是年,改州为新秦郡。乾元初,复为麟州。宋乾德初,移治吴儿堡。五年,升建宁军。端拱初,改镇西军。金为神木寨。元初,于此置云州。至元六年,改为神木县,属葭州。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里。



    ○麟州城县北四十里。唐天宝初,置新秦县于此,为麟州治。今县本名吴儿堡。相传赫连勃勃陷长安,以所获吴人置城于此,因名。宋移麟州治焉。《通典》:汉武徙贫人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中。县名盖本此。《五代史》:河东兵趣夏州者,必自麟府至河西。《九域志》:麟州西至夏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银州一百八十里。绥州西至夏州四百里,皆翰海及无定河川之地,所谓银夏碛中者也。



    连谷废县县北五十里。隋为连谷镇,属胜州。唐贞观八年,升为县。开元九年,并州长史张说出合河关,掩击叛寇于银城连谷,大破之。即此。天宝初,改属麟州。宋因之。政和四年,废入新秦县。合河关,今见山西兴县。银城废县县南四十里。后魏时置石城县,属上郡。后周曰银城防,旋置银城县。隋属绥州。唐贞观四年,县属银州。八年,属胜州。天宝初,又改属麟州。宋亦为银城县。政和四年,废。《志》云:县东三里有云州故城。元初,置州治于此。



    ○龙眼山在县治东。上有二穴,穿透如眼,因名。又东五里有香炉山,以形如鼎峙也。



    ○黄河在县南十里。自府谷县西南流入界,又南流入葭州境。《志》云:山西自河曲至蒲津,千五百里。俱邻陕西,河最狭,而于神木渡河为尤易。浊轮川在县西北。宋雍熙二年,王侁出银州,破李继迁,悉利诸寨,入浊轮川,斩贼首五千级。继迁遁去。即此。或曰,即曲源川也。今其水自河套来,东南流入于黄河。又屈野川,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宋尝置堡于此,曰屈野川堡。其下流,亦入于大河。



    柴沟在县西。天顺中,延绥被寇,神木官军败之于此。又县有紫陌沟。成化中,寇入神木堡,乘胜犯紫陌沟,是也。



    骆驼堰在县西北百里。《唐志》:开元九年,叛胡及党项攻银城连谷。张说出合河关掩击破之,追至骆驼堰。寇走入铁建山。说安集党项,置麟州以镇抚之。即今县也。或曰,堰盖近榆林之奢延水。铁建山,见榆林之铁山。



    ○太和寨在县西五十五里。地名太和谷,宋元符二年置寨。《元志》:金末,尝升太和寨为县。至元六年,废入神木县。南至弥川寨三十里。寨北三十里为清水谷。又北二十里为太和堡,亦是时所置也。弥川寨县西南八十里。本名弥勒川。宋元符二年筑。东至河四十里。又西十五里为弥川堡,地名小红崖,亦是时所筑。其南十五里,即葭州宁河寨矣。《元志》:金末尝置弥川县于此。至元六年,省入葭州。



    神堂寨在县北。宋元丰五年,夏人寇麟州神堂寨,知州訾虎击却之。即此。又北有静羌寨。○镇川寨,在县西南。《宋志》:嘉?四年,诏废麟州诸寨,惟镇川寨不废。是也。又大宁堡,在县西。其相近者又有镇川肃定、通津、兰干等堡,俱宋置。



    府谷县州东北三百四十里。东南渡河至山西保德州不及一里,西至神木县一百二十里。隋胜州榆林县地。唐为岚州之府谷镇。五代晋王存勖天?七年,升为府谷县。八年,建为府州,以控蕃界。晋初,没于契丹。开运初,府州刺史折从远举州内附。后汉初,升为永安军,兼领胜州及沿河五镇。乾?三年,仍为府州,还属河东节度。周显德初,复置永安军。宋因之,兼置麟府路军马司于此。崇宁初,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赐郡名曰荥河。元仍曰府州,寻改为府谷县,属葭州。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



    ○宁丰城在县西北萝泊川。《宋志》云:庆历初,赵元昊攻陷丰州。嘉?七年,于府州萝泊川地置丰州。政和五年,赐郡名曰宁丰,领永安、保宁二寨。金废。○震威城,在县北,地名铁炉川堆。宋宣和六年,置城于此。金废。又芭州城,在县东北九十里。元初置州,属山西大原路。至元初,省入保德州,盖在今县境。《通志》:县东北五十里有固城,与清水营相近。清水营,在县北六十里。今见榆林卫。



    ○五龙山在县城东。有五峰突起,如伏虎然,一名五虎山。○水塞山,县北十五里。两川夹流,山?峙川中,因名。又县北二十里有陶家山,县东五十里有梁家山,俱以二姓所居名。《通志》云:县东北百里有紫城岩,直接大漠。



    ○黄河在县东百步。自榆林镇南流入县境,又自城南折而西流,入神木县界。河之东南岸,即山西河曲县也。县境又有子河汊。宋至道元年,契丹将韩德威诱党项等族自振武入寇府州,刺史折御卿邀败之于此。



    清水川县北十五里。自沙漠界来,东流注于河。边方骑士,赖以给饮。明成化中,王复请移府谷堡于芭州旧城。边臣卢祥言,芭州城水泉枯涸,清水川正当冲要,水草可资,可立城堡。即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