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卷八 (第2/3页)

昨夜贬文殊。”僧云:“未审什么时回?”师云:“专候天恩。”僧云:“天恩到时如何?”师云:“齐贺太平年。”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不唧留。”僧云:“见后如何?”师云:“不唧留。”问:“久负没弦琴。请师弹一曲。”师云:“正值严凝久。披柴带雨归。”问:“观身无相。观法亦然时如何?”师云:“晴天开水路。”僧云:“恁么则扫地而尽去也。”师云:“孤月照高岑。”问:“万机丧尽时如何?”师云:“死水不藏龙。”僧云:“转动后如何?”师云:“碧眼胡僧笑点头。”问:“如何是正修行路?”师云:“贫儿不杂食。”僧云:“撒手归家去也。”师云:“香臭不曾闻。”僧云:“三春无二月。十五正团圆。”师云:“不是庠黎用心处。”僧云:“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云:“要行即行。要坐即坐。”问:“十二时人作何行业即免生死?”师云:“你唤什么作生死?”僧云:“与么则无生死可免。”师云:“大众尽皱眉。”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云:“塞北风霜紧。江南雪不寒。”问:“承古有言。自従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意旨如何?”师云:“三尺杖子两人舁。”僧云:“还许学人舁也无?”师云:“放下着。”  师问僧:“恁么来者是甚么人?”僧云:“问者是谁?”师云:“老僧。”僧便喝。师云:“向你道是老僧。又恶发作么?”僧又喝。师云:“恰遇棒不在手。”僧云:“草贼大败。”师云:“今日又似得便宜。又似落便宜。”问:“如何是道?”师云:“脚下深三尺。”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云:“水深一丈。”进云:“出水后如何?”师云:“従地高三尺。”其时有化主问:“学人与么去时。将何禀受?”师云:“又手奉宾德。举似莫沉吟。”僧云:“恁么还当也无?”师云:“物逐人兴。”僧云:“今日点茶当为何人?”师云:“去此无消息。无心永莫回。”问:“如何是真如体。”师云:“敲砖打瓦。”僧云:“此意如何?”师云:“切忌踏着。”僧云:“有一人不会唐言梵语来时。师还接也无?”师云:“举意便知有。何劳侧耳听。”问:“学人不识文墨。拾得个字来。未审唤作什么字?”师云:“久为云水客。休作问禅宾。”问:“如何是现前三昧?”师云:“三更不闭户。”僧云:“还许学人商量也无?”师云:“切忌五更初。”  问:“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三门佛殿请师转。”师云:“长安道上无私曲。纵遇知音到者稀。”



    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师云:“家家门前火把子。”问:“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如何是至理一言?”师云:“更举一遍。”僧云:“与么则退身三步。”师云:“笑破大众口。”问:“如何是学人自已?”师云:“放参三下鼓。吃粥五更钟。”问:“久辅不逢时如何?”师云:“庠黎有问,老僧有答。”僧云:“如何得逢?”师云:“庠黎不问,老僧不答。”问:“维摩方丈不以日月为明。未审和尚方丈以何为明?”师云:“穿破天下人髑髅。”问:“久负无弦琴。请师弹一曲。”师云:“无言显大道。”僧云:“还许学人和也无?”师云:“更莫迟疑。”



    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如何是一路涅槃门?”师云:“龙蟠凤舞子时前。日出昆仑照大千。”



    问:“尘尘见佛刹刹闻经。如何是尘尘见佛?”师云:“好个灯笼。”僧云:“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云:“还我话头来。”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良久云:“即今还见也无?”僧拟议。师便打。



    问:“如何是学人本来身?”师云:“牵牛不入市。”僧云:“如何是有相身中无相身?”师云:“洎合错对庠黎。”问:“万仞峰前如何卓立。”师云:“窄。”僧云:“意旨如何?”师云:“苦。”问:“巧说不得只要心传。如何是心传底法?”师云:“有疑须假问。”僧云:“恁么则巧说不得也。”师云:“无言正好听。”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师云:“不将小意对庠黎。”僧云:“如何领会?”师云:“逢人莫错举。”问:“德山棒临济喝。未审明得什么边事?”师云:“你试道看。”僧便喝。师云:“瞎。”僧又喝。师云:“这瞎汉。只管乱喝作什么!”僧欲礼拜。师拟拈棒。僧约住云:“莫乱打人好。”师掷下拄戴云:“明眼人难瞒。”僧云:“草贼大败。”



    问:“如何是生灭法?”师云:“新罗吃冷淘。”问:“久处沉迷。请师一接。”师云:“老僧无恁么闲工夫。”僧云:“和尚岂无方便?”师云:“要行即行。要坐即坐。”僧云:“临机一句截断众流。请师垂示。”师云:“棒下迸流星。”僧云:“恁么则万象显然。”师云:“遣人拽出。”问:“世尊说法如雷吼。未审谁是不闻者?”师云:“无人敢定当。”僧云:“为什么无人敢定当?”师云:“果然不闻。”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师云:“散关正望三泉路。厚垇花开始觉春。”问:“古人道。东山西岭青。意旨如何?”师云:“一回举着一回新。”僧云:“谢师指示。”师云:“功不浪施。”问:“如何是佛?”师云:“苦。”问:“如何是然灯前?”师云:“诸佛在我前。”僧云:“如何是然灯后?”师云:“诸佛在我后。”僧云:“如何是正然灯?”师云:“青山无异路。”问:“有问有答尽在魔界。无问无答事如何?”师云:“庭前罢舞休思曲。”僧云:“大众证明也。”师云:“野老喁歌正好音。”问:“如何是和尚截人之机?”师云:“三门前点灯。”僧云:“未审意旨如何?”师云:“佛殿后烧香。”问:“如何是佛?”师云:“新妇骑驴阿家牵。”僧云:“未审此语什么句中收?”师云:“三玄收不得。四句岂能该。”僧云:“此意如何?”师云:“天长地久日月齐明。”问:“如何是佛?”师良久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何不高声问?”僧再问,师云:“瞎汉颠言倒语作什么?”



    问:“如何是寂寂惺惺底人?”师云:“莫向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煨煞人。”师复举兴化示众云:“‘今日放诸人一线道。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兴化为你证明。’有缸德长老。出众礼拜。起来便喝。兴化亦喝。缸德又喝。兴化又喝。德礼拜。兴化却云:‘适来若是别人。三十棒一棒也不较。何故。为他缸德会一喝不作一喝用。’”师云:“看他兴化。与么作用。为什么放得伊过。诸上座。且道什么处是一喝不作一喝用。是前一喝是后一喝。那个是宾那个是主。虽然如此。也须子细始得。”良久云:“二俱有过。二俱无过。珍重。”



    ○次住宝应语录师入院。上堂,有僧问:“尽大地人来。各各置一问,问问各别。未审宝应如何只对?”师云:“好。”僧礼拜,师云:“见何道理?”僧云:“谢师答话。”师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刘司徒问:“龙庭金口问,如何对玉机?”师云:“一轮迥脱三界外。当轩照破万家门。”司徒云:“临行一句。请师指示。”师云:“莫错认定盘星。”座主问云:“如従饥国来忽遇王膳。未敢便餐。餐即是。不餐即是?”师云:“名利已彰天下播。手中如意有谁知?”主云:“与么则珍重去也。”师云:“真师子儿。一拨便转。”问:“既是清净伽篮。为什么打鱼鼓吃饭?”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问:“承师有言。金沙滩头马郎妇。意旨如何?”师云:“高梳云鬓恐人怪笑。”问:“得力处。乞师一言。”师云:“山高无异路。”僧云:“毕竟如何?”师云:“莫守白云闲。”问:“向上一路。请师指示。”师云:“对面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师云:“问处分明。答处亲。”问:“如何是观音门入者?”师云:“超然一境无异路。”僧云:“如何是普贤门入者?”师云:“野云不向目前飞。”问:“有问有答皆落唇吻。无问无答请师道看?”师云:“不可错怪老僧也。”僧云:“犹落唇吻。”师云:“落在什么处?”僧无语。师便打。



    问:“万法归于一体时如何?”师云:“三斗吃不足。”僧云:“毕竟归于何处?”师云:“二斗却有余。”问:“文殊赞维摩不二法门意旨如何?”师云:“问前不明问后瞎。”僧云:“未审此意毕竟如何?”师云:“瞎。”问:“离声离色。如何举唱?”师云:“一点青霄异。”僧云:“如何是异?”师云:“透过万重关。”僧云:“只这如何透?”师便打云:“言前荐得辜负平生。句后投机殊乖道体。离此二途。请师方便。”师竖拂云:“争柰这个何。”僧云:“与么则太保证明。”师云:“你莫带累太保。”  问:“如何是佛?”师云:“朝看东南暮看西北。”问:“德山棒临济喝。意旨如何?”师云:“宝应今日不用。”僧拟进语,师云:“瞎汉。”便打。”问:“疑则与贼为伴。不疑则野辨为家。时如何?”师云:“北邙山下千丘万丘。未审那个是你家?”僧以坐具枣一枣,师云:“洎不问过。”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三个婆婆排班拜。”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新罗人不体头。”僧云:“向上还有事也无?”师云:“有。”僧云:“如何是向上事?”师云:“新罗人不体头。”安员外问:“弟子不会。请师垂示。”师云:“水急浪开渔父见。锦鳞透过碧波中。”员外云:“承教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何是常住底法?”师竖起拄杖召员外云:“且道这个是住底法。不是住底法?”员外云:“未晓之徒如何赈济?”师云:“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员外云:“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何得对众妄语。”员外拟议。师便喝。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风吹日炙。”问:“只如龙牙问德山。山乃引颈。此意如何?”师云:“德山引颈。宝应即偃身缩项。”问:“败如和尚道。新妇骑驴阿家牵。意旨如何?”师云:“百岁翁翁失却父。”僧云:“百岁翁翁岂有父?”师云:“汝会也。”师复云:“诸上座。不见兴化老人道。直饶汝喝得。兴化向虚空里扑下来。一点气也无。忽然庇息。却向汝道。未在。何故。我未向紫罗帐里撒真珠。与你诸人胡喝乱喝作么?”师云:“实为如斯。今时兄弟只管横喝竖喝。及至穷着并无言说。看他临济会下有僧出来礼拜。临济便喝。僧云:‘老汉莫探头好。’济云:‘汝道落在什么处?’僧便喝。又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济便喝。僧礼拜。济乃召众云:‘你道适来这一喝好喝也无?’。僧云:‘草贼大败。’济云:‘过在什么处?’僧云:‘再犯不容。’济云:‘要识临济宾主话,问取堂中二禅客。’”师云:“诸兄弟。学般若菩萨直须谛当去始得。虽然如是。晓者还稀。珍重。”



    师一日上堂,汾阳昭和尚出问:“百丈卷哺。意旨如何?”答云:“龙袖拂开全体现。”进云:“未审师意如何?”答云:“象王行处绝狐晨。”昭于是言下大悟。遂提起坐具。顾视大众云:“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舔始应知。”礼拜归众。时叶县省和尚作首座。才退便问:“昭兄你适来见个什么道理便与么道?”云:“正是我放身舍命处。”省便休。



    小参示众云:“老僧拟欲归乡。什么人随得。去时有僧问:“未审和尚什么时去?”师云:“待有伴即向汝道。”僧云:“无伴底事作么生?”师云:“尽日不逢人。明明不知处。”僧云:“忽遇一人又作么生?”师云:“迷子不归家。失却来时路。”僧云:“请师指个归乡路。”师云:“枯木藏龙不存依倚。”僧云:“和尚什么时节却回?”师云:“一去不知音。六国无消息。”僧云:“正当归。乡底事又作么生?”师云:“独唱胡家曲。无人和得齐。”僧云:“忽遇知音在时如何?”师云:“山上石人齐拍掌。溪边野老笑呵呵。”僧云:“归乡回来底事又作么生?”师云:“八国奉朝衣。四相无迁改。”僧云:“未审居何位次?”师云:“文殊不坐金台殿。自有逍遥竹拂枝。”问:“如何是梵音?”师云:“驴鸣狗吠。”问:“如何是截径一路?”师云:“或在山间。或在树下。”问:“如何是和尚不欺人底眼?”师云:“看看冬到来。”僧云:“毕竟如何?”师云:“即便春风至。”问:“远闻和尚无丝可豹。及至到来为什么有山可守?”师云:“道什么?”僧便喝。师亦喝,僧礼拜,师云:“放你三十棒。久立众慈。伏惟珍重。”



    △师出镜清十二问答,洎翠岩代语,师于一语下代三转问时至草庵无一物。为什么却有盈余。清云:“要道何难?”岩云:“适来道什么?”师代云:“自不知。”又云:“洎成忘却。”又云:“共语不知音。”  问:“尽乾坤不出一刹那。今时人向什么处辨明?”清云:“共语商量。”岩云:“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