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清国里考生增多,如何说是文人趋下,无耻奔...

    二、大清国里考生增多,如何说是文人趋下,无耻奔... (第2/2页)

风俗美好,贤明而有才能的人就众多,却未曾听说过礼教文化传布使人事兴盛为风俗趋下的说法。并且,读书人追求进取功名,有志于参加考试,熟悉考场情况,也是他们的本分当然之事。如今曾静认为这是不知羞耻而奔走争竞名利的行为。试问曾静,你既然以参加科举考试为无耻,则自己就不应该参加考试,为什么却考中了秀才,以后科试多年,直等到考试成绩低劣,才不出来参加科考。曾静你问问自己,你是个有耻辱之心,安于清静之人呢?还是个不知羞耻,奔走争竞名利之徒呢?让你自己给自己下个评论。



    曾静供:这种狂妄背理的语言,大的差错就是由于轻看了参加应试的读书人,所以颠倒事理,言行荒谬,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当年我说此话的真实意思,是说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为培育人材,开设此科举考试为读书人荣升进取的阶梯,是极为重大的典章制度。读书人都应当仰望体念朝廷的意图,也应当把科举考试视为很重要很崇高的进取之路。必然要使自己的行为敦厚、谨守节操,有廉洁的志向,存知耻辱的心胸,懂得经书的义理,文章的条理通达顺畅,然后从此就可参加科考,以求上进,才能不辜负朝廷开科取士的本意。如果文章的条理没有全部通达,经书的义旨没有全部理解,品行道义丝毫不加以修省,而整日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荣耀,岂不是将很重要很崇高的仕取之路,转而变成了争名夺利的场所!所以我才狂妄背理说了这些话。怎知道我年少时,参加考试的人少,是因为明末丧乱以后,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能够安心读书所造成的。到了后来,蒙受世祖章皇帝实行休养生息之策,圣祖仁皇帝高尚品德传递广布,仁政义德逐渐浸润推行,所以兴盛之朝,人材荟萃辈出,迥然不同先前的明朝,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当年没认识到这些呢?对于我这个弥天重罪的犯人,扪心自问,从前没看到天地日月之大,狂妄自傲,丧尽理智,看一切现象都不顺眼。直到今日得到皇上圣谕开导教化,才一洗从前的错误和荒谬。因此反转回来思忖以往的所有言行,真是与禽兽一样,猪狗都不如,又能禁得起何人的询问!只有羞愧而死,无地容身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