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科举制度仅仅是讲名讲利、卑污苟贱而不知耻的...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十、科举制度仅仅是讲名讲利、卑污苟贱而不知耻的... (第1/3页)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科举词章之习,比阳明之害更大更广。阳明之教,虽足以害道,尚依傍道理来;科举之习,公然讲名讲利,卑污苟贱,而不知耻,直把道理一笔勾消,人类尽灭”等语。朝廷用人,所以设立科举者,以科举之人,所习皆四书五经,诵法圣贤之道,讲求圣贤之义理故也。人能读书明理,其造诣底蕴,皆见之于举业文章。是以朝廷设立科举,以期多得读书明理之人,为国家之用。今曾静以科举之为害,直到得把道理一笔勾消,人类尽灭,这是何说?且若不设科举,更有何法可以发明圣人之道理乎?至人之贤愚不一,科举内卑污苟贱之人,原世间所有。惟在朝廷辨别此等卑贱之人,而不用耳。非可废科举之制,而后禁人之卑污苟贱也。况无耻之人,即使不设科举,而别开用人之途,如或乡举里选,或征辟聘荐,或改诗赋策论,则讲名讲利者,又必于别途行其卑污苟贱之事矣。曾静又有何术,可以禁人之讲名讲利,着据伊所见供来。



    【译文】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叛逆书籍《知新录》里说了“用诗文词章科举取士的做法,比王阳明学说的害处更大更广。王阳明的观点,虽然损害了圣贤的道德义理,但是,还摹仿出了一些道理来。科举这种做法,公开讲求名利、卑污苟贱而不知耻辱,竟然把道德义理一笔勾销,将人类的天性也都泯灭尽了”等言语。朝廷要选用人才,所以设立科举这种制度,是因为科举的学子,所学习的都是四书五经,吟诵效法的是圣贤的道德准则,讲求追索的是圣贤的仁德义理的缘故。世人能够通过读书明白事理,他的学问深浅高低,都体现于科举应试的文章中,所以朝廷设立科举考试,希望能够多得些读书明理的人才,为国家效力所用。而今曾静认为科举的害处,竟然到了把道德义理一笔勾消,将将人类的天性泯灭至尽的地步,这是什么说法?倘若不设立科举制度,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发抒阐明圣贤的道德准则呢?世人本来就是贤愚不一,科举内存在卑污苟贱的无耻小人,原来世间就有的,只是由朝廷辨别这些卑贱之人不予选用罢了,不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就可以禁止卑污苟贱行为的。况且那些无廉无耻之人,即使朝廷不设科举而另开选用人才之路,比如,或者让地方官推举选拔,或者征求召聘推荐,或者改为上书诗赋策论,那些讲求名利的人,必然又要于这些途径去做他们卑污苟贱的事情了。曾静又有什么方法可以禁止人们讲求名利呢?让你根据自己的所知所见招供出来。



    【原文】



    曾静供:朝廷设立科举,以四书五经取士者,盖以修己治人之道尽备于四书五经,欲人童而习之素,讲明其理,理通然后发为文章。而朝廷即以考察其浅深得失,择其优者而升举之。其立法之意,原尽美尽善,无毫发可议。但在下之人,实能仰体朝廷之意者少,蒙昧不知者多。是以积之又久,不免忘其本而徒事其末。以为朝廷取士,取文字,只要文字说得尖隽,即可以中有司之选。初不知文字之上,原有一层义理,当学当讲也。因妄谓文字可以乖巧习得来,于是设立方便法门,拟定程课,日以讲文为事。其讲文也,又只是以临场描摹填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