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坏法纪酷吏行无 忌乱朝纲官民受荼毒

    第十二回 坏法纪酷吏行无 忌乱朝纲官民受荼毒 (第3/3页)

    他到赵、贝等州游玩,正赶上武后造铜匦,在全国大肆鼓励“上变”检举。王弘义看到自己只要跟上形势就有出头之日,于是到处寻找“谋反”的迹象。



    有一次他在贝州闾里游荡,发现有些老人在作邑斋(一种地方敬神活动),围观的人很多,于是他赶紧向朝廷密告,说这些人是聚众谋反。于是朝廷派兵将这条街团团围住,不问青红皂白,杀死了二百多人。他也因此“立功”,做了游击将军。



    他在丽景门监狱审案,在暑热大伏天,把犯人放在一间非常狭窄的屋子里,在犯人身上压上破败的毛毡和棉絮,令犯人热得窒息。不少犯人因此活活闷热而死。



    有人告胜州都督王安仁谋反,武后命王弘义到胜州审理。王弘义到了胜州,即逮捕安仁,并逼他承认谋反。安仁不服,王弘义就从枷上砍下安仁的头。之后又把安仁的儿子捕来,捕到以后连问都没问就把安仁的儿子的头也砍下来。他把这两颗头放在木匣子里,就打道回洛阳去报功。



    回程中,路过汾州,当地一位姓毛的司马接待他,招待他吃饭。二人同桌对饮,本来谈得很融洽,酒也喝得很欢畅,突然王弘义一转念,觉得带回两颗人头量量不够,又是父子,不能说明是一个“谋反集团”,于是突然变了脸,大声叱责毛司马。毛司马一时摸不着头脑,赶忙下阶赔礼。王弘义不由分说,拔出剑来把毛司马刺死,并把他的头也割下来,用长枪挑着鲜血淋漓的三颗人头进入洛阳,招摇过市。老百姓见了,没有一个不震恐变色、两股战栗的。就是这样办案,武后并不问是非曲直,就给他很厚的封赏。



    所以他每次到各州县巡察,所到之处,官民如避虎狼。弄得净街关门,哑无声响。王弘义却志得意满地说:“没想到我王弘义竟有如此威风,他们怕我就像我是狼毒、野葛一样!”



    正是这些酷吏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以致弄得朝廷人士人人自危,见面都不敢互相说话。有人上朝前恐怕遭到秘密逮捕,总要和家人诀别说:



    “这次上朝,还不知道能否回来相见?”



    当然,要说当时的法官都是清一色的酷吏也不尽然。武后总是要保留几个执法公正的人来点缀一下,总得让公众看到法律公正的假象呀!这也正是武后玩帝王之术高明之处。



    比如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还算是酷吏的对立面。所以当时的被告都说:



    “遇到来、侯必死,遇到徐、杜必生。”



    还有一个李日知也执法平恕,颇有政声。酷吏少卿胡元礼想判一人死罪,李日知认为不可,二人当庭争起来。



    胡元礼大怒道:



    “元礼不离刑曹,这囚犯断没有活的道理!”



    李日知也针锋相对地说:



    “我李日知不离刑曹,这囚犯终没有判他死的法律条文!”



    后来此案不决,上奏武后,武后据情只好判此人不死。



    不过这些是逃不过明眼人的眼睛的。这些平恕的法官虽然也平反了一些冤狱,救过一些人的命,不过这些侥幸的囚犯没有一个是唐宗室或武后认为是重要政敌的。因为凡在武后屠杀计划之中的人被审讯,循吏是根本沾不上边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