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天地转中宗继大统 弄后权异姓也封王

    第十六回 天地转中宗继大统 弄后权异姓也封王 (第3/3页)

在大帝时也是垂帘听政来着……”



    “对呀,皇上您想,要不是母后垂帘听政,哪来的‘永徽之治’呀。大帝实在离不开母后,离不开就是离不开嘛。不过妾不是要与皇上平起平坐,求做什么“二圣”,只是不放心,在旁边给皇上提个醒儿什么的。这就是妾的第一个心愿。”



    “那……好吧,朕就答应了。可是要是大臣们反对呢?”



    “皇上又来了。这大唐朝到底有没有王法朝纲?是大臣大,还是皇上大?谁反对,拿谁是问不就行了?”



    “好,就依娘娘的意思办。那么第二个心愿呢?”



    “第二个心愿,皇上也早该想到了吧。妾的父母在先朝是怎么死的?咱们现在当了皇上、娘娘,难道不想想在阴间哭泣的父母吗?妾请皇上封先父、母为王和妃,这总不过分吧?”



    中宗又碰到第二个难题了。他似乎面前浮现出张柬之等大臣喋喋不休、气势汹汹反对的样子,就皱起了眉头。



    “皇上,您是不是又怕大臣们反对了?”



    “哪里!没有,没有。只是这事有先例吗?”



    “唉,我的皇上,您忘了母后不是都把八辈祖先封了王封了妃了吗?咱们这算什么!



    “你们老李家以前死的现在都恢复了名籍官爵,连那个吴王恪的儿子,那个溜须拍马、无才无德的李千里,您还封他为成王、拜左金吾大将军呢。您就不给死去的老泰山一个起码的名爵,您的脸上好看吗?再者说了,他们都是被前朝迫害致死的,应该算是国之忠烈呀,不给他们平反昭雪,咱们能活得安生吗?”



    “好,好,这第二个心愿,也依娘娘的意办。”



    “好,那就谢主龙恩,”韦后立刻微笑着拜了两拜,把皱着眉的中宗也给逗笑了。



    果然,韦氏封后大典以后,接着是一道制令:“追赠皇后先父韦玄贞为上洛王,先母崔氏为妃。”



    自然,大家认为这可不是好兆头。倒不说给死去的人立个封号有多大的作用,而是此例一开,韦氏家族又会像前朝武氏一样势力膨胀,专擅朝政了。



    左拾遗贾虚己向皇上上疏,认为:



    “异姓不封王,是古今通制。现在中兴之始,百姓喁喁以观陛下之政;而陛下先给后族封王,这可不能算是向天下广布美德的好办法。



    “而且先朝赠皇后父为太原王,殷鉴不远,须防微杜渐才是。



    “臣以为若因制令已行,不便追回,应该请皇后自动出来坚决辞让,则皇后自会增加谦冲之德了。”



    虚己这道疏上去后,只能石沉大海。不久贾虚己也就调任外放了。



    接着,大臣们在上朝时发现皇上的龙椅后,那很久不见的淡紫色纱帐子又挂上了,后面坐着韦皇后。皇上每决断一事,往往都要回头征求一下韦后的意见,有些事皇上还没说,韦后就突然插上一杠子,千槌打鼓,一锤定音,这事也就决定了。这就很自然让人想到武后在高宗时垂帘听政的情景。



    皇上这样办,事先也没有跟张柬之等人打招呼,大臣们连连摇头叹气。



    桓彦范下朝回府,气得连饭都没吃,就急请张柬之、敬晖等四位大臣到他府上商量。大家虽然都非常不满,可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只好决定以桓彦范个人名义上表劝谏。表称:



    “《书经》上早就说过:‘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母鸡代公鸡叫明,此家必遭殃),伏见陛下每临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干预朝政。



    “臣窃观自古帝王,未有与妇人共政而不破国亡身的。且以阴乘阳,违天道也;以妇凌夫,违人道也。伏愿陛下览古今之戒,以社稷苍生为念,使皇后专居中宫,治阴教,勿出外朝干国政。”



    表呈上后,也如泥牛入海,再无回音。帘后那位皇后仍然天天坐在后面听政,似乎那妇人之声音更洪亮了,气更壮了。日子久了,那种反对垂帘听政的言论也听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