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竞卖爵卅万得美缺 争出家三万度僧尼

    第三十三回 竞卖爵卅万得美缺 争出家三万度僧尼 (第3/3页)

官呀!赶快把这劳什子横幅给我扯下来。妈的,说老子刮地皮三尺,这不过是刚刚开始呢。只要老子帽子上有官翅,老子要不刮他个三丈、三十丈就不是他妈的人做的!”这斜封官由气急败坏转为大言不惭地说道。



    当然,买一个斜封官最低要三十万钱,这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不是什么人随意可以凑起来的。有的人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就只有“求其次”了,他们花上三万钱还可把自己度为僧尼。



    难道出家当僧尼还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在当时好处也实在不少。因为当了僧尼,不但可以住在豪华的寺院里,享受着国家按时拨给的钱粮,还可以广收善男信女的大量香火钱。僧院巨大的田产租给百姓种,还可以坐收丰厚的地租。除此之外,僧人不必服兵役,不必交各种各样的捐税,这又省了一大笔开销。其实当了僧尼也就成了特权阶层,投点儿资就可以坐收高利,何乐而不为呢!



    据史书记载,当时朝廷为了卖官,还广设许多闲职名目,什么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等等乱七八糟一大堆,据说仅京都就有几千名这样的宂官。当时的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分置两套吏部,设吏部侍郎每年选官四次,求官者每年多达数万人,可见卖官鬻爵不仅仅限于斜封官,已经成了政府行为了。



    不要说这些官都要“取之于民”,光“取之于朝廷”就足以使中宗朝不胜其负担的财政雪上加霜了,那么除了造成吏治的混乱以外,国帑为之枯竭,经济运转不灵,就成了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