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赏春光江王游巴蜀 登青城道长议朝政

    第一回 赏春光江王游巴蜀 登青城道长议朝政 (第2/3页)

岁此言极是,我们就各吟一首,以志眼前美景也!”



    李涵点首默许,边走边吟道:“月笼楼台夜深沉,星河灯影浑不分……”



    怎奈他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一时竟吟不出颔联来。



    “老爷,行行好吧!施舍小人一文铜钱,我烧高香祝您长命百岁!”一个衣衫褴褛、满面灰土的小叫化子拦住李涵,伸出脏兮兮的小手向他讨钱。



    李涵的诗兴一下让小叫化搅得云散烟飘,索然无味。马元仲一把扯过小叫化,厉声斥道:“你这浑小子,找死喽!敢坏我家……老爷的雅兴,看我不收拾你这鬼伢子!”



    未待马元仲动手,小叫化忙趴跪在地苦苦哀求道:“老爷,救救俺奶奶吧!”



    “快站起来讲话!”李涵挥手拦住马元仲,示意小孩起来,问道:“你奶奶怎么啦?”



    小叫化就地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抽泣着说道:“渝州府年年要给朝廷进贡蜀锦、漆具。俺娘是织锦的巧手,被选进织布局,一去就再没回来。俺爹又是雕刻漆器的匠人,也被官家拉进雕漆作坊,始终不让还家。家里只留下八十六岁的奶奶和我。奶奶想俺爹,一直哭泣不止,哭瞎了双眼,去年腊月又病倒炕上。家中连吃的都没有,哪有钱为奶奶请郎中瞧病呀!俺只好沿街乞讨,讨下米饭、菜团,带回去给奶奶充饥;要下铜钱,也好为奶奶抓点草药治病啊……”



    “吴总管,给这小孩三十文铜钱吧。”



    “三十文?”小叫化霎时瞪大了双眼,以为耳朵听错了。当江王府掌管钱财的总管吴达把三十文“元和通宝”放在他的小手上时,他忍不住放声大哭,边哭边跪地叩头说,“老爷!你真是天上降下的救命活菩萨。俺和奶奶永世不忘您的大恩大德……”



    “时辰不早了,快回去吧,免得奶奶牵挂。”



    小叫化装好铜钱,抹了一把鼻涕泪水,千恩万谢地一步一回首地走了。



    回到缙云客栈,仇士良半是劝谏半是埋怨地说:“街市上穷苦百姓甚多,千岁能周济几个?杯水车薪,于事无补,还不如袖手旁观,任其贫死呢。”



    李涵斜睨了仇士良一眼,说:“与人为善,岂能见死不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我们!可惜我是个无权势的在野王子,若是我入朝保国,在朝理政,我定要罢免这些进献……”



    “千岁!”仇士良一把捂住李涵之口,猫头鹰似的黄眼珠睃巡了一下四周,悄声劝道,“此话可不是随意讲的,朝廷知晓后会杀头的……”



    “我当然明白。”李涵神色黯然地说,“要不父王为何封我江王,却让我到千里外的涪州为官,其意就是让我远离京城,远避是非,免遭杀身之祸呀!”



    “千岁,人心叵测,官场险恶,还是慎言为好。”



    “小王明白,时辰不早,安歇吧!”



    游了一天春,赏了半夜景,李涵已是劳累难支,但刚一合眼,小叫化那哀哀可怜的模样,又浮现在眼前,使他久久难以入睡……



    翌日天亮,李涵洗漱罢,略略用过早点,无情无绪地踱步房外。马元仲在旁小心地问道:“千岁,今日天气晴和,我们不如到七星岗凭吊巴将军墓去,随便观赏江边山景……”



    “不去,不去!”李涵已游兴全无,挥挥手说,“人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们还是到青城山或成都府瞻仰道观佛寺去。”



    “也好,也好!就依千岁。”



    李涵一行在渝州未呆几日,便又扬鞭走马向成都而去。



    在成都,他们兴致勃勃观赏了青羊宫一年一度的“花会”,参拜了道教创始人老子的铜像,还到城南万里桥边瞻仰了武侯祠肃穆庄严的庙貌,拜谒了“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丞相。



    离开成都,他们又顺路观赏了灌县都江堰雄姿、宝瓶口奇观和二王庙中李冰父子塑像,来到与都江堰一衣带水遥遥相望的青城山。



    青城山前有座丈人峰,峰下有座道观叫丈人观。观内道长魏长荣热情地接待了李涵一行。



    翌日拂晓,魏道长陪同李涵用过早点,送至观外,指点了一番登山之道,稽首说:“恕贫道不能奉陪游山,客官自便。”



    李涵同仇士良、马元仲只带了七、八名随从,由赤城阁进山。但见一路上祥云缭绕,紫气萦飞,林翠山深,幽静凉爽,仙鹤鸣翔,神鹿逐奔,如临仙境,如登蓬莱,说不尽一个“幽”字,道不明一个“仙”字。



    他们游览了天师洞、常道观,经龙桥栈道来到彭祖峰上,观云海苍茫,腾涌舒卷;看日映峰峦,雄丽壮观。虽说青城山以“青城天下幽”驰名天下,这里却奇峰突兀险峻,显示着一个“雄”字。



    他们听游客说轩辕峰下有座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祖始殿,便又沿小道前去拜瞻。



    祖始殿又名真武宫,供奉着真武大帝。红墙碧瓦的殿宇掩映在翠柏浓荫之中,在巍峨雄奇中又透出宏丽精巧。



    他们刚迈进山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