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国的质疑

    赵政国的质疑 (第2/3页)

不适合于驻守,暗中已经放弃了南浔镇阵地。”

    “他们敢这么张目明胆地抗命吗?”赵政国问道。

    “我们当初也想沿着太湖撤退,你知道为什么吗?”仇老笑问道:“因为太湖一线军队的安全更有保障一些。他们有兵在南浔镇附近。”

    “他们的军队在南浔镇北部,京杭大运河的北岸?”赵政国马上问道。

    “可以这么说吧。那里水道密集,如果把所有的桥梁全部破坏也可以延缓鬼子的进攻速度。但为什么没有破坏?”仇战笑道:“破坏了,他们的士兵就没有办法撤出来,而撤退时他们又来不及破坏。”

    “他们当时就应该破坏。”李家豪说道。

    “破坏了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赵政国摇了摇头说道:“阻不了鬼子多少时间,但对百姓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黄河花园口被炸和长沙大火之事就是一个教训。”

    “原则上我们在战争时期不会破坏设施,但为了争取战略时间还是会常常采取这种方法,这决定于军事指挥官的性格。”仇老苦笑了一下说道:

    “当时第七军的两个师面临三大难题。第一、军队士气下降,新兵战斗力低下。第二、兵力太少,防线又非常长,一万多人面对水陆两面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防线无法摆得开。第三、他们刚刚从江北调到江南布防,战前准备不足。

    当时周将军应该还是按我们的想法,在陆上把兵力前出湖州城十公里布防,然后重兵沿湖进行布置。

    而他们的重战防御放在了长兴这第二道防线上,同时还得留下一部分兵力为他们保障撤向山区的路。

    而当时他的两个师也许还有一部分兵力根本就无法到达战场,他怎么敢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撒出去?战争不是胡闹,动辄就关系到上万人的生死!

    每一场战役都会考虑战败的情况做最坏的打算,都会为弟兄们留下一条活路,这不只是为了保存实力,而是为了更好的反攻!

    将领不会把自己所有的弟兄送上一条死路,可以牺牲一支部队的大部分甚至更多,就算是将领自己死在战场上但必须要留下火种,这也是一种传统。”

    的确在战斗打响之后仍然有一部分军队没有赶到阵地,这一切都有理可循。赵政国明白了,资料上所说的一个团,也许就是一个连,主要部队全部留在了后面的位置为撤退做好充分的准备。

    资料上所说的激战也许就是放几枪而已。那什么汉奸夹击之事估计把仇战他们的活动都编进了故事之中。

    当然,在军队中谎报军情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并不能说明国民军的将领就没有头脑,只是因为政治的原因默认了这种行为而已。这种坏习惯从上到下贯穿了国民军整个军队及时作战史,很多有能力的将领也不得不玩这种政治手段。

    按仇老的意思,当时的将领也有很多的无奈。以战败之军仍然能重整军队做抵抗,他们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

    这些将领都属于一些有能力的将领!这支军队应该算得上一支铁军!那些活下来的老兵就是一支军队的灵魂。军魂不死军队就能再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