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四十九 风云突变

    四百四十九 风云突变 (第2/3页)

谥的封号。

    “传朕旨意,调徐州刺史荀彧入京,就任左丞相,总领国务政事。”

    这一路上刘辩不停的在心中权衡丞相人选,在能力上符合的人选实在是太多了,荀彧、张居正、王猛、狄仁杰、徐光启等人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辅国名相,随便拎出那个来都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甚至鲁肃、顾雍、张纮、陈群等人也是优秀的丞相人选,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诸葛妖孽,只可惜现在才只有十四岁;以及在襄阳隐居,迟迟没来投靠的长孙无忌。

    至于辅佐朱元璋开国的刘基,刘辩不得不遗憾的说一声,伯温先生或许在谋略上能够与孔明一较长短,但在治理国家,统筹政务这方面却比诸葛亮差了一大截。大明朝的内政,更多的是依赖李善长、朱升的谋划,在刘辩的心里,刘伯温就是一个偏科生,89的政治能力比起100的孔明来,显然不是一个级别。

    三项能力全部99的王猛无疑是丞相的上上之选,不但能总领政务,99的统帅值甚至能把举国兵权也给你统领了。但青州身为前沿要塞,北面有曹操这个日渐强大的潜在对手,东面又有强势崛起的李唐,所以青州离开不王猛的坐镇,李靖也离不开王猛的支援。关键时刻,王猛也能站出来统兵,帮助李靖分忧,所以刘辩选择让王猛继续担任青州刺史。

    既然王猛在青州不能动,最适合狄仁杰的是刑部,最适合徐光启的是农部,而且这两人的功绩与资历也稍显不足。所以刘辩最终选择了召荀彧入京担任丞相,而且这样还可以扶正张居正,让他在地方镀金,为将来入京担任要职捞取资本。

    “传朕旨意,荀彧离任后,由徐州别驾从事张居正接替刺史之位,掌管徐州政务。”

    荀彧就任丞相弥补了黄琬的空缺,但兵部尚书的人选却是依然没有着落,而且荀彧与刘伯温一样,也是偏科生。如果说两人在谋略上旗鼓相当的话,那么刘伯温在军事上稍胜一筹,而荀彧在内政上则全面领先刘基。而且刘辩也不打算再让举足轻重的兵部尚书被人兼职,一开始那是因为人手有些紧张,现在是时候结束这种局面了。

    “传朕旨意,命刘基改任兵部尚书,沮授担任兵部员外郎。鲁肃改任吏部尚书,诸葛瑾改任吏部侍郎。调步骘入朝,暂时署理医部尚书职位,迁张仲景为医部侍郎,孙思邈、李时珍为医部员外郎。命何珅由工部侍郎迁升为工部尚书。其他各部尚书保持现状不变!”

    “传朕旨意,南阳、汝南、江夏三郡不再由徐州刺史代管,重新划归荆州,由印书局局丞张纮前往赴任荆州刺史,掌管地方政务。”

    刘辩目光如炬,正襟危坐。随着一声声金口玉言,陈琳不断的奋笔疾书,再次把整个金陵朝廷的政治格局重新架构了一遍,让官吏与区划更加合理高效。

    一时间,乾阳宫马蹄声大作,负责下达诏书的太监在侍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