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汉冶萍
第四十五章 汉冶萍 (第1/3页)
汉冶萍,中国钢铁工业史上一个无法略过的名字。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江西萍乡煤矿,三个企业组成的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于1908年正式成立,而掌控他的正是清末实业之父盛宣怀。
盛宣怀的功过是非,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过作为这个时代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占据清末钢产量九成以上的汉冶萍,发展之路充满了坎坷。1908年汉冶萍刚刚成立,正是处在一个最好的时候。借着国内打造铁路等时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良工艺等措施,汉冶萍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比如焦炭,1907年6月,平均每吨生铁耗焦1.14吨,大大低于1904年1.75吨的标准。再比如说在1904年,铁厂每吨生铁成本超过30两白银。而到了1905年降为24两,到1910年春降为18.5两。马丁钢每吨造价则由1907年的41两下降至1910年初的30两左右……
正是在1908年,汉冶萍开始了第一次盈利。
但是三年后的辛亥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因为纷乱的时局,汉冶萍失去了自主发展的能力。本来就依靠大量借贷发展的汉冶萍,不得不再次大举借贷,其中大部分为日本资金……
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冶萍彻底成为了原材料供应地。
事实上,在1908年的时候,汉冶萍和日本的八幡制铁基本还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两国的钢铁工业差距也极小。但是在随后的几年中,因为两国截然不同的政策以及发展环境,让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依靠着各种手段,汉冶萍落在了日本人的手中。
现在插手进入,绝对是最好的时机。
别看日本人在甲午战胜了大清,随后又在几年前战胜了俄国,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现在就非常强大。他之所以能够战胜俄国,除了占据绝对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因为背后有世界霸主的支持,同时俄国人自己打败了自己。事实上,这个时代的日本除了努力向上的精神之外,各方面也很落后,比如说钢铁几乎就和大清在一个水平线上,赫赫有名的八幡制铁并不见得比汉冶萍好多少。
不久之后,陷入困境的汉冶萍就需要外援了。
汉冶萍需要大量的资金,希望用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打开销路;他需要脱离那些傲慢的外国专家,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还需要真正现代化的管理,来让汉冶萍摆脱落后管理制度、内部混乱的桎梏;他甚至还需要更多使用钢铁的工厂,解决产品的出路问题……在1908年的时候,这些东西他只能通过外国人去寻找——而想让那些西洋人和东洋人真心的帮助中国人,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所以到最后被日本人捡了一个大便宜。
汉冶萍想要的这些东西约翰都有,而且比日本人更加强大!
刚刚在经济危机中大捞一笔的约翰有的是钱。更为重要的是,约翰还有汉冶萍急需的技术和人才——直到现在,汉冶萍还无法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