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学校
第二十六章 学校 (第1/3页)
“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站在去年刚刚落成的京师饭店套房窗前,约翰一边静静地注视着窗外清晨的景色,一边暗暗的感叹道。
签订协议草案,并没有让约翰高兴太久。
他深知这个时代的中国有着多少问题,封建力量并未完全死去,人才匮乏,资金匮乏,贪污腐败横行,外部威胁依然存在等等,尤其是在约翰看来,中国人传统思想的桎梏更为麻烦。比如读书,历史上大多数所谓的名人国内读书也好,留学也好,选择的基本上都是文科专业,比如哲学,比如法律,只有少数人才会选择理工。
所以这些年来,约翰才会一直致力于教育和出版。
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约翰在中国建立起庞大的教育体系,然后用更加庞大的工业和金融让他们明白过来,当官只能让少数人功成名就,而科学能够让大多数人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约翰在中国免费或低价印刷了数千万本图书,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国人能够了解这个世界,了解科学技术的用处。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
教育向来都是投入巨大的行业,尤其是像约翰这样不求回报的投入。偏偏在这个时代,约翰在教育上的投资理念让他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比如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为专业而拒绝入学,比如留学生们不愿从教而更喜欢投身工业和金融等等,约翰只有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下去,才勉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相对来说,出版上的投资反而小了很多。
数以千计的编辑和印刷工人的薪水,一年数百万册图书的印刷量,成本也不够两三百万美元,十年下来也不过两千万。而正是这两千万美元的投入,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
好吧,扯远了。
在约翰看来,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如果这里是朝鲜那样的小国,有着亨特拉尔财团在手,约翰有信心用三十年的时间将他发展成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但是对于中国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即便是接下来有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纪大战两次绝佳的良机,约翰也没有这个信心。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或者说……
“这辈子剩下的时间,还是用在办学和写书上吧。”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按下了桌上的响铃按钮,然后冲进来的管家微微一笑道:“准备一下,我们明天离开京师……”
……
1921年6月25日,约翰?亨特拉尔离开了京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