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江逸要以一论二

    第326章 江逸要以一论二 (第2/3页)



    江逸回道:“陛下可还记得1674年,您为了削三藩急需用钱,为了筹集军饷,便曾以4,000两的价格,公然贩卖500个知县的名额,开启了贩卖实权职位的先例?”

    “当时每次科举录取人数才200多人,可贩卖的数额却远远大于正规途径,再加上大清总共才一千三百多个知县,您一下就捐出了五百个,且完全是只看重银子的多少,却不问学问的多寡,造成很多根本没有才学的人堂而皇之成为知县。”

    江逸一字一句地为古今之人解析着:“那些知县花费了那么多钱买来的东西,能够不想方设法从别的地方拿回来么?”

    “长久下去,他们的后代也耳濡目染,造成的影响将何止于当世?”

    “清人欧阳昱就曾在《见闻琐录》记载过,捐县者到任后,‘如委群羊于饿虎之口,虽有强弓毒矢在其后,亦必吞噬无所顾!’”

    康熙不以为然:“后世,这你就说错了!”

    “朕当时虽然给了500个名额,但原来的那些知县都是有人做的,那些捐了的人想当,也得等位置空出来,安排到他们之后,很多人根本就等不到那一天。”

    “朕在制定这个决策的时候,可是有所考量的。”

    康熙自信满满地说道,心想这事怎么也不怪自己。

    观众们更是竖起耳朵听了起来,没想到这历史上的桩桩件件事,竟然这么充满探索性。

    而典藏华夏的出现,更让他们在探索中充满了趣味。

    此时,在弹幕中泛起的最多一句话便是:“读史使人明智,古人诚不欺我!”

    “确实,有的人等了六十多年,都没能等到当知县的那一天。”

    此话一出,许多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