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章 永乐的箭法

    第1186章 永乐的箭法 (第3/3页)

    本以为就此完事,永乐大帝两边的龙袖居然划出了两支袖箭射出,再次精准命中。

    靶子的方向对应着遗部,但是永乐大帝自然不能把遗部给拆了,只能以此来宣泄心中怒火,为江逸下一次的到来做好热身。

    “陛下好箭法!”

    “陛下威武啊!”

    大明臣子们赞不绝口!

    “陛下,且看末将的!”

    一个武将也射出了一箭,但是比永乐大帝的要偏一点点。

    接着许多大臣都连翻试了试,有的虽然没有永乐大帝的准头,但无不精准地命中靶子,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速度很快。

    “今年的武科可有善飞剑之人?”

    永乐大帝坐在后花园的亭子里,看着一众臣子问道:“若有,立刻把他们带来见朕,朕要看看他们的飞剑之术,能否斩杀江逸。”

    内侍给他端来了一杯茶水,永乐大帝慢悠悠地喝了起来。

    科举,分文科和武科,文科举制度的开始起源于隋朝时期,但武科举制度的开始就一直比较模糊了。

    根据明朝末年的云间词派的盟主陈子龙考证,正式的武科举应该起源于武则天时期,也就是公元702年创建,这是目前最可信的一个观点了。

    和文科举不同,武科举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变化。

    唐朝时的武科举,十分重视标准就是“武功”和身体素质方面的选拔。

    唐朝的武科考试项目是:长垛、马枪、平射、步射、翘关、擎重。

    长垛指的是射箭技术。

    翘关就是抬起或举起城门的大木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当时人们把门栓举起来称作“翘关”,把青铜鼎举过头顶称为“举鼎”,这两种东西少说也有上百斤。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的武科举考试中,翘关的“关”已经不再是锁住城门的门栓,而是考试中特用的铁棍。

    据悉,这种木棍有一丈七尺长(相当于5米半左右),直径三寸半(相当于10厘米左右),合格的标准是手持“关”的一端,连续举满10下才算合格,也可以算是一种举重项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