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拍卖猫腻

    第1024章 拍卖猫腻 (第2/3页)

想法,但是暂时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不过,在这个圈子里混,对拍卖行的猫腻,还是很了解的。

    首先就是这个真假的问题。拍卖行故意“拍假”,并不鲜见。

    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拍卖行必须保真,这就让有些拍卖行钻了空子。而且,因为拍卖的是“艺术品”,就算是高仿,它也还是艺术品不是?“艺术”是“无价”的,所以不管拍出多少钱,也不涉及物价违法问题。

    拍到东西,事后发现是假货,那已经晚了,白纸黑字的协议都在,拍卖过程正当合法,这个还不比从店铺从地摊买了东西,根本没法找后账。

    参加过拍卖会的人,经常会听到主持人说或者在现场的提示牌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拍品真伪,最终靠个人鉴定。

    这个,已经相当于一个惯例了。故意“拍假”,好像还有一顶保护伞一样。

    当然了,拍卖会不能不考虑声誉,“拍假”不能“露假”。不少拍品,会附带某个专家甚至多个专家联合签名的鉴定证书。但是,现在的“专家”,有点儿乱,甚至适应拍卖的需求,出现了一批“办证专家”。

    而且,就算真正有眼力的专家,职业操守未必牢靠。唐易就知道这么一档子事儿:有个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专家,在一家店铺看中了一样东西,结果当面贬损得一无是处。专家的话,还是很有作用的,质疑声顿时就起来了。这位专家,却又暗中让人把这样东西低价收走,用这种办法“捡漏”!

    这是拍卖行“拍假”的问题,还有“假拍”的问题。

    秦老看中了这件宣德官仿汝窑天青釉水仙盆,货主坚持上拍,秦老却坚持不让自己人出手,就是怕人说泛古堂“假拍”。

    这“假拍”比“拍假”更常见。有些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东西,其实都是自己人和托儿“造”出来的。

    外行人也能看出来,这样做最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广告效应,二是拉高拍卖纪录。

    特别是现在有些知名度不高的艺术家,特喜欢这个办法。比如本来一个年轻画家,画作是两千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