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三章 吏畏和吏怀,上司兼前辈

    第七八三章 吏畏和吏怀,上司兼前辈 (第3/3页)

有贵得广东道新任掌道御史汪孚林青眼相加的事早就传开了,昨天郑有贵陪着汪孚林一天一夜,这会儿他一进架阁库,一个老书吏便皮笑肉不笑地打趣道:“郑麻子你好运气啊,好好干个一年半载,说不定来日那位汪老爷连吏额都给你弄到手了。”

    郑有贵在都察院干了整整四年,却因为只是白衣书办,脸上又有几颗明显的雀斑,便得了这么一个绰号。被人取笑惯了的他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等到根据汪孚林的吩咐,还了东西后,又取了几样文书回去,他刚出门口,猛地想到好像漏了一样东西,复又回转来时,却听到那老书吏对一旁一个年轻典吏嗤笑道:“这还真是攀上了高枝,就不知道人家回头会不会换口味。看他又高又瘦麻子脸,就不知道哪样投了那汪灾星的眼缘了!”

    面色苍白的郑有贵深深吸了一口气,知道自己这时候进去,也不可能让这些老油子有什么顾忌,他干脆转身就走,决定一会多跑一趟。他的叔父就是当了一辈子的白衣书办,到了五十离役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才给被人辞了伙计差事的他谋了这么一个职司,可无论是看到叔父那一辈子辛劳,到老之后没人理会的下场,还是两个穿了一辈子白衣快要离役的前辈下场,他就觉得心里噎得慌。也正因为如此,汪孚林抛出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怎会不死死抓住?

    可就像人家说的,广东道的经制吏和非经制吏总共十三人,他除却年轻,其余的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这位掌道老爷为何挑了自己?

    汪孚林自然不会知道,自己别有用心的挑人引来了无数人的猜忌,不过就算他知道也不会放在心上,因为昨天的重头戏是吏,今天的重头戏却是官。

    今天前来都察院报到的新进士,并不止广东道这五个,好几个道都因为有所员阙,因此增补了人进来,总共竟是十一个试职御史。往年每次殿试过后,虽偶尔也有这种和六部观政主事一样,从新进士直接试职御史的幸运儿,可从前都察院何尝出现过这么多员阙?因而,一大帮子人拜见左都御史陈瓒的时候,恰是参差不齐,有人连官服都是临时制备的,没舍得用好料子,至于年纪也是五花八门,从二十到五十都有,充分体现出了进士年龄的差异。

    然而,当谒见长官结束,汪孚林见到隶属广东道的五个新进士时,却忍不住愣了一愣。那倒不可能出现清一色二十岁以下比他还小的情况,毕竟,大明朝取士的惯例中,二十岁以下以及五十岁以上,都向来属于特例,主流的进士年龄,都是在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其中,二十五岁到四十岁是最多的。太年轻的,主考官会认为不够老成,常常会像当初顾璘对待张居正那样压一届;而太老的,则是认为不够年富力强,除非文章写得特别对主考官的路子。

    而眼下归他领回去的,一眼看去,约摸都在二十出头到三十五岁之间,也就是说,正是对于大明朝的读书人来说,已经成家,最为风华正茂的年纪。

    但看到履历时他就发现,除了年纪最小的王继光,今年二十一岁,正好和他同龄,还小了点月份,其余的都比他年长。

    汪孚林只是微微诧异了片刻就恢复了过来,毕竟,两世为人,他的心理年纪早就一大把,更不用说又有儿子又有弟子。

    但是,今天才刚刚知道所属的五个新进士,那就没有这样镇定了。虽说掌道御史不算真正品级压过一头的上司,正经说起来应该是前辈,可要知道他们眼下只是实习,一年之后能否通过考核转正,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汪孚林的评语。故而,发现自己被分拨到广东道,每个人都在拼命回忆关于汪孚林的传闻,却发现传闻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因为这位上司兼前辈实在是太有名了!

    PS:明天又要去起点参加反盗版活动,据说cctv采访啥的,好几位大神也去,最近我又有点别的事,得存点稿子,所以都只有一更。哪天双更我会临时通知,就这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