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天部九

    卷九 ◎天部九 (第3/3页)

从孔来曰<风夬>。(呼穴反。)



    《周书时训》曰:小暑之日温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



    又曰:小暑之日温风不至,国无宽教。



    《淮南万毕术》曰:欲致疾风,焚鸡羽。



    《帝王世纪》曰:尧时厨中自生肉脯,薄如翣,摇则生风,使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翣脯。



    又曰:舜弹五弦琴,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愠兮。"



    《括地图》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龙",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吁为夏,息为风。



    又曰: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吹奇肱车至於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西风至,乃复作车,遣赐之,去玉门四万里。



    《黄帝风经》曰:调怅、祥和,天之喜风也;折扬、奔厉,天之怒风也。



    《山海经》曰:法岳之山有兽,其名曰山犭军,(音辉。)其行如风,(言疾。)见则天下大风。



    又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有人名曰折丹。处东极以出入风。



    又曰:扶阳之山多怪风。



    又曰:大极山东有温水汤,风不可过也。



    《河图帝通纪》曰:风者,天地之使。



    《六韬》曰:人主好田猎罼弋,则岁多大风,禾穀不实。纣时如此。



    陆机《要览》曰: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于八荒,立秋游乎风穴。是风至,草木皆生,去则摇落,谓之离合风。



    《潜夫论》曰:排翣障风,揲沙拥河,无御也。



    又曰:黄帝梦大风吹天下尘土,得风后以为相。



    汉武帝《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龙鱼河图》曰:风者,天地之使也。



    《荆山图》曰:佷山县山下有石床,傍生野薤。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制其分齐,随偃而剪,不得过越。



    《广雅》曰:风伯谓之飞廉。



    《法训》曰:利物诱人,犹飘风之加庶草也。惟有直慎者,然后不回。



    《潜潭巴》曰:疾风拨木,谗臣恣,忠臣辱。



    崔豹《古今注》曰: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而制曲盖。



    《养性经》曰:治身之道,春避青风,夏避赤风,秋避白风,冬避黑风。



    《盐铁论》曰:太平之时,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又曰: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



    《乐动声仪》曰:风气者,礼乐之使,万物之首也,物靡不以风成熟也。风顺则岁美,风暴则岁恶。



    《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於鲁国东门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今兹海岛有灾乎?夫广川鸟兽,恒知避其灾也。"是岁也,海多大风。



    又曰:飘风之末,不能举鸿毛。



    又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清风至而修城郭。



    《物理论》曰: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犹人之内气,因喜怒哀乐激越而发也。故春气温,其风温以和,喜风也。夏气盛,其风熛以怒,怒风也。秋气劲,其风清以贞,清风也。冬气石,其风惨以烈,固风也。此四正之风也。又有四维之风:东北明庶,庶物出幽入明也;东南融风,其道以长也;西南清和,百物备成也;西北不周,方潜藏也。此八风者,方土异气,徐疾不同,和平则慎,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气积自然怒,则飞沙扬砾,发屋拔树;喜则不摇枝动草,顺物布气。天地之性,自然之体也。



    楚宋玉《风赋》曰:楚襄王游於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故其清凉雄风,则飘忽升降,乘凌高城,入於深宫,徘徊於桂椒之间,翱翔於激水之上。猎蕙草,离秦衡,新夷,被荑杨。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於罗帷,经於洞房。故其风也,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谓大王之雄风也。夫庶人之风,塕然起於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动沙塸,吹死灰,此谓庶人之雌风也。"



    《楚辞》曰:光风转蕙,泛崇兰些。



    又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相风



    崔豹《古今注》曰:司风鸟,夏禹所作。



    王子年《拾遗记》曰:帝与娥皇泛於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芳茅为旌,刻玉为鸠,置於表端,言知四时之候。今之相风,此遗像也。



    《晋书》曰:废帝初即位,有野雉集於相风,后为桓温所废。



    沈约《宋书·舆服志》曰:案《周礼》辨载法物,莫不详究,然无相风、罼旄头之属。此非古制明矣。愚谓战国并争,师旅数出,县乌之设,务察风祲,疑是秦制矣。



    《梁书》曰:长沙王懿孙孝俨,字希庄。射策甲科,除秘书郎、太子舍人。从幸华林园,於坐献《相风乌》、《华光殿》、《景阳山》等颂,其文甚美,帝深赏之。



    《晋令》曰:车驾出入,相风已前侍御史、令史。



    《淮南子》曰:故终身隶於人,譬若綄之见风也。(綄音缓,候风者也。世所谓五雨。)



    《述征记》曰:长安宫南灵台,上有相风铜乌,或云此乌遇千里风乃动。



    郑玄《相风赋》曰:昔之造相风者,其知自然之极乎,其达变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阳精之运,表以灵鸟物象。其类下凭地,体安贞之德,镇以金虎,玄成其气,风云之应,龙虎是从。观妙之征,神明所通。夫能立成器,以占志吉凶之先见者,莫精乎此。乃构相风,因象设形,蜿盘虎以为趾,建修竿之亭亭,体正直而无桡,度径挺而不倾,栖神鸟於竿首,候祥风之来征。



    张华《相风赋》曰:太史候部有相风,在西城上,而作者弗为,岂以其讬处幽闲,违众特立,无羽毛之饰,而丹漆不为之容乎?



    傅咸《相风赋》曰:相风之赋,盖亦多矣,然辞义大同。惟中书张令,以太史相风,独无文饰,故特赋之。太仆寺丞武君宾树一竹於前庭,其上颇有枢机,插以鸡毛,于以占事知来,与彼无异,斯乃简易之至,有殊太史相风,张氏之赋,非其至者也。翟翟竹竿,在武之庭。厥用自然,既修且贞。插羽其首,丹漆弗营。经之营之,不日而成。



    庾阐《杨都赋》曰:云虎之门,双竿内启,祥乌司飚,丹墀竟陛。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