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

    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 (第3/3页)

》曰:富春有阳城山,县氏所葬,汉末上有光,云气天属。



    姑苏山



    董监《吴地记》曰:姑苏山,一名姑胥,连横山之北。



    《越绝书》云:吴地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望湖中,窥百姑。《淮南子》亦谓之姑余。



    砚石山



    董监《吴地记》曰:砚石山,在县西门外,亦名石鼓山,又有琴台在其上。



    《越绝书》云:"吴人於砚石置馆娃宫"。



    刘逵注《吴都赋》引扬雄《方言》云:"吴有馆娃宫,吴人呼美女为娃。"故《三都赋》云:"幸乎馆娃之宫,张女乐而娱群臣。"今吴县有馆娃乡。



    香山



    董监《吴地记》曰:香山,吴王遣美人采香於山,因以为名,故有采香径。



    华山



    《华山精舍记》曰:《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有华山,可以度难。"父老云:山顶北有池,上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名华山。长林森大,荒楚蔽日。



    《舆地志》云:山上有石鼓,晋隆安中鸣,乃有孙恩之乱,山在县西六十三里。



    包山



    《吴地记》曰:包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玉叶,上刻灵宝经二卷,使示孔子,云禹之书也。



    又《郡国志》云:洞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嵋,南接罗浮,北达岱岳。



    又按《玄中记》云:吴国西有具区,泽中包山,有洞庭宝室,入地下潜行,通琅琊东武。



    《淮南子》云:断修蛇於洞庭。



    《左传》云:哀公元年,夫差败越於夫椒。今太湖中别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宫,潜通五岳。包山上旧无三班,谓蛇、虎、雉。侯景乱后,乃有虎蛇为人之害。



    石鼓山



    《郡国志》曰:吴王离宫在石鼓山,越王献西施於此山。山有石马,望之如人骑。南有石鼓,鼓鸣即兵起。



    粟山



    《吴地记》曰:粟山,一名新石头山。上有城,下有飞泉石杵,有吴先王刻题处。石杵西有舍,古老言,古於此采金。



    刘道真记云:县西有姥山,绝岭之上有石甑,一人摇辄动,与千人不异。



    定山



    《吴地记》曰:定山,突出浙江中,波涛所冲,行侣为阻。



    谢灵运诗曰:朝发渔浦南,暮宿富春郭。定山杳云雾,赤亭无淹泊。此山是也。



    封山



    《吴兴记》曰:风渚在武康县东十八里,古防风国,有风公庙。水即风渚,山即封山也。



    岞山



    《吴兴记》曰:於潜县西二里,有岞崿山,有绝壁高三十许丈,谢安尝登之,临壁垂足曰:伯昏无人,何以过是?当时称以为难。一云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於此。



    孺子山



    《吴兴记》曰:东迁县有孺子山。徐孺子入吴哭友人,尝登之,因以为名。



    响山



    《吴兴记》曰:晚山北十八里,有响山。人於山下语,无大小,响则随声曲折应之。



    晚山



    《吴兴记》曰:於潜县西六十里有晚山。悉是松木,真墨所出也。



    百丈流襄二山



    《吴兴记》曰:山墟村有山,名曰百丈、流襄二山。尧遭洪水,此山不没,但余百丈,因以名山,水流襄山岭,因名流襄。



    印渚山



    《吴兴记》曰:印渚山,上承浮溪,水从渚以上至县,悉石濑恶道,不可行船,以下水道无险,故行旅集焉。晋王胡之为吴兴太守,至印渚中叹曰:"非惟使人心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传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为名。



    天目山



    《郡国志》曰:天目山,上有数百年树,名曰翔凤树。



    《舆地志》云:上有两湖,谓左右目,故名天目也。山极高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



    《杂道书》曰:天目山,左高於地七千五百丈,右高于地七千丈,从广三千里,上有渊,中有鱼可食,无毒虫。



    《水经注》曰:吴兴郡於潜县北有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后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蛟龙池。水南流经县西,为县之西溪。



    卞山



    《郡国志》曰:卞山,卞和采玉处。山东足有一篑,高数尺。晋太康中,人开之,风雨晦暝,遂止。历代莫知所封。



    又《宋书》云:萧惠明为吴兴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项羽神庙,相承云羽多居郡厅事,前后七人太守,不敢上厅。惠明谓纲纪曰:"孔季恭曾为此郡,未闻有灾。"遂盛设筵榻,接宾数日,未几,惠明忽见一人,长丈余,张弓挟矢向之,既而不见,因发背,旬日而殒。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