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

    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 (第3/3页)

:金胜山,昔有人於此拾得金胜,因以名之。山有赵炳祠,炳善方术,庙至今无蚊虫。



    《异苑》曰:孙权时,永康人入山还得大龟,烹之不烂,即此山也。



    长山



    《郡国志》曰:长山,相连遥三百里,一名金华山,即王方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处。



    《吴录地理志》曰:常山,仙人采药处,谓之长山。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间不生蔓草,尽出龙须,云赤松羽化处。又有似龙须而粗大者,名为虎须,不中为席,但以其蓑为灯炷。



    又《抱朴子》云:左元放言金华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又按《舆地志》云:金华山连亘三百余里。



    毕岭



    《舆地志》曰:东阳毕岭之下有钱岭,往往人於岭下获大钱,今俗谓之钱岭。



    铜山



    《东阳记》曰:铜山,下有泉,水色鲜白,号为铜泉。



    又按《异苑》曰:吴时,有军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铜釜,将欲破之,水从中暴发,遂成湖以溺,人皆死於此。



    昆山



    《东阳记》曰:昆山,顶上有一孤石,高可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谓之石甑。



    骑石山



    《郡国志》曰:骑石山,如人骑马而无头,昔有神巫以印指马,马头即落,则此山也。



    江郎山



    《郡国志》曰:江郎山有三峰,峰上各有一巨石,高数十丈,岁渐长。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於此,故有三石峰在焉。又有湛满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晋,遭永嘉之乱不得归,满乃使祝宗言於三石之灵,能致其子,靡爱斯牲。旬日中,湛子出浴水边,见三少年使闭眼入车栏中,等闲去如疾风,俄顷间从空堕,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觉是家园中也。



    石室山



    《郡国志》曰:石室山,一名石桥山,一名空石山。晋中朝时有王质者,尝入山伐木,至石室,有童子数四,弹琴而歌,质因放斧柯而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状如枣梅,含之不复饥,遂复小停,亦谓俄顷,童子语曰:"汝来已久,何不速去?"质应声而起,柯已烂尽。



    天阶山



    《建安记》曰:天阶山,在将乐县南二十里,山下有宝华洞,即赤松子采药之所。洞中有石燕、石蝙蝠、石室、石柱,并石臼、石井,俗云其井南通沙县溪。复有乳泉自上而滴,人以服之。登山顶者,若昇碧霄,故有天阶之号。



    太湖山



    《建安记》曰:大湖山,在浦城县西南一百里,一名圣湖山,湖在山顶。昔有采药者止此湖畔,见满湖芙蓉,涉水采之,乃石也,亦有禽鸟,远望如飞,近视则石。



    孤山



    《建安记》曰:孤山,在环璋之间,其地坦平,悉是沟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以名之。



    梁江淹为吴兴令,云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昔为淹之胜境。



    泉山



    《泉山记》曰:山顶有泉,分为两派,一入处州,一入建溪,即《汉书》朱买臣所谓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山也。



    梨岭



    《泉山记》曰:梨岭因梨以名之,记云南岭下道东,有钟离古亭迹存焉。



    武夷山



    萧子开《建安记》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红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数百仞於烟岚之中。其石间有木碓砻簸箕箩竹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



    传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因名之。



    又《坤元录》云:建阳县上百余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



    《郡国志》云:汉武好祀天下岳渎,此山预祭,故曰汉祀山。



    阑干山



    《建安记》曰:阑干山,南与武夷山相对,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千人,岩口有木栏干,飞阁栈道。远望石室中,隐隐有床帐案几之属,岩石间悉生古柏,悬棺仙葬,多类武夷。



    鸡岩



    《建安记》曰:鸡岩,隔涧西与武夷山相对,半岩有鸡窠四枚,石峭上不可登履,时有群鸡数百飞翔,雄者类鹧鸪。魏王泰《坤元录》云:"武夷山涧东一岩上有栖鸡。"即此是也。



    乌岭山



    《乌岭山记》曰:乌岭峻极,不通牛马,以其乌居山连接,因以为名。



    魏王泰《坤元录》云:邵武北有庸岭,一名乌岭,北隰中有大蛇,为将乐令李诞女所杀者。



    金泉山



    《建安记》曰:金泉山,南枕溪,有细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小披沙掏之得金。山之西有金泉祠。



    演仙山



    《建安记》曰:演仙山,故老相传云,演氏炼丹於此山,灶之余基近犹存焉。此山东面亦略通人径,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即可,携之出山即迷道。又有演仙水出此山,当郡城北为大河,莫知其深浅,兼下有暗窦入城,流出於剑潭,居人资之,常流不绝。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