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第3/3页)

,其湖水中有两石山,有孔如人穿担状,古老云,壮士担此两石置湖中,因以为名。



    《舆地志》曰:安成有蜜湖,中有丝莼鲫鱼,为时所重,并有石窟容百人坐,其鱼味甘如蜜,因此为名。在县东二十里。



    《淮南子》曰:夫历阳之都,一夕化而为湖,勇力圣智与不肖者同命,无遗脱也。



    《荆南志》曰:高沙湖在枚回洲上,翠泽平皛,(胡了切。)水陆弥旷,芰荷殷生,鳞羽滋阜。湖南林野清旷,可以栖托,故征士宗炳昔常家焉。北有小水自湖通江,谓之曾口是也。



    《渚宫故事》曰:江陵城西二十里高沙湖,其中多鱼。



    又曰:五叶湖,昔湖侧有主人张披五叶同居,因以为名。



    《九江记》曰:彭蠡湖在浔阳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湖心有大孤山。按《郡国志》,彭蠡湖周回四百五十里,内有石高数十丈,大禹刻其石以记功焉。又有乞乌随船行,舟人掷抟饭接之,高下不失一粒。今此乌沿江灵庙多有,不独在彭蠡湖尔。



    《郡国志》曰:鹤门湖者,陶侃微时丧母,忽有二客来吊,化为双白鹤飞去,后因以为名。



    《丹阳记》曰:吴孙皓宝鼎元年,丹阳县宣骞之母年八十,浴於后湖化为鼋。后湖又名练湖。(在县北百二十步。)



    《舆地志》曰:曲阿出名酒,皆云后湖水所酿,故醇烈也。今按湖水上承丹徒,陈敏覆船山马林溪,水色白味甘。



    《舆地志》云:练塘,陈敏所立,遏高陵水,以溪为后湖。



    《语林》曰:褚公游曲阿后湖,狂风忽起,船倾,褚公已醉,乃曰:"此舫人皆无可以招天谴者,惟有孙兴公多尘滓,正当以厌天欲耳。"便欲捉孙掷水中,孙惧无计,惟大呼曰:"季野卿念我。"(褚公,褚彦回也。季野,彦回字也。)



    伏滔《登故台诗序》曰:夫差姑苏台东有丹湖万顷,内有金银塘。



    《方舆记》曰:铜船湖,马援铸铜船五只,一留此湖中,四只将过海征林邑。



    ○潭



    《幽明录》曰:硕县下有眩潭,以视之眩人眼,因以为名。傍有田陂,昔有人船行过此陂,见一死蛟在陂上不得下,无何,见一人长壮乌衣立於岸侧,语行人云:"吾昨下陂不过而死,可为报眩潭。"行人曰:"眩潭无人,云何可报?"乌衣人云:"但至潭,便大言之。"行人如其言,须臾,潭中有号泣声。



    又曰:晋元熙中,桂阳郡有一老翁,常以钓为业,后清晨出钓,遇大鱼食饵,掣纶甚急,船人奄然俱没,家人寻丧於钓所,见老翁及鱼并死,为钓纶所缠,鱼腹下有丹字,文曰:"我闻曾潭乐,故从檐潭来。磔死弊老翁,持钓数见欺。好食赤鲤鲙,今日得汝为。"



    《荆州图记》曰:武当县西北六里江中,名佷子潭,潭中有右碛洲,长六十丈,世传佷子未曾从父命,父临终欲葬山上,故谬曰葬我水中,佷子惟从此命。习凿齿《记》云:"佷子是汉时人,家在山东五女徼。"



    邓德明《南康记》曰:梓潭有梓树,洪直巨围,叶广丈馀,垂柯数亩。



    又曰:赣潭在郡下,昔有长者於此潭以钓为事,恒作渔父歌,其声慷慨。忽闻纶动,须臾,一物形似小水牛,眼光如镜,或言水犀,浮跃逐纶,角带金锁,钓客因引得锁出水数十丈,锁断,馀数丈尽是珍宝。



    《罗浮山记》曰:牛潭深洞无极,北岸有石,周围三丈许,渔人见牛自水而出,盘於此石。



    《枹朴子》曰:昔石头水有大鼋,常在潭中,因名此为鼋潭,能作魅行病於人。吴有道士戴昞者,乃以越章封泥,遍投潭水中,良久,有大鼋径长丈馀浮出,不敢动,乃格杀之,而病人并愈。又有小鼋出罗列,死於水渚甚多。



    《南康记》曰:梓潭在雩都县之东南六十九里,其山有大梓树,吴王令都尉萧武伐为龙舟,艚斫成而牵引不动。占云,须童男女数十人为歌乐乃当得下。依其言以童男女牵拽,艚没于潭中,男女皆溺。其后每天晴朗净,仿佛若见人船焉,夜宿潭边,或闻歌唱之声,因号梓潭焉。



    《鄱阳记》曰:怀蛟水,一名孝经潭,在县南二百步,江中流石际有潭,往往有蛟浮出,时伤人焉。每至五月五日,乡人於此江水以船竞渡,俗云为屈原禳灾,承前郡守县悬纟采以赏之。刺史张栖贞以人之行莫大於孝,悬《孝经》标竿上赏之,而人知劝,俗号为怀蛟水,或曰孝经潭。



    《湘州记》曰:益阳有昭潭,其下无底,湘州最深处也。或谓周昭王南征不复,没於此潭,因以为名。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