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

    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 (第3/3页)

《秦本纪》曰:始皇二十八年,齐登琅琊层台于山上,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二万户于琅邪山。



    《吴越春秋》曰: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琊,立观台,周旋七里,以望东海。



    《史记》曰:齐湣王为燕师所败,唯聊、莒、即墨三城不下。立湣王之子法章於莒,是为襄王。



    徐州



    《十道志》曰:徐州,彭城郡,置在彭城县。



    《元和郡国志》曰:《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宋、滕、薛、小邾、逼阳之地。六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泗水郡。楚汉之际,楚怀王自盱眙徙都之;后项羽徙怀王於郴,自立为西楚霸王,又都於此。汉为泗水郡,后为彭城郡。



    《汉书》曰:高祖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大风之歌》,令儿皆习和之。上乃起舞,忼慨泣下,谓沛父老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宋书》曰:高祖经略中原,以彭城险要,置府於此。后王玄谟上表曰:"彭城南届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民三十万户,实由此境。"



    《后魏书》曰: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因之以凌诸夏。"



    泗州



    《元和郡国志》曰:泗州,临淮郡,理临淮县。《禹贡》徐州之域。春秋属鲁,又为徐子之国。后秦灭楚,为泗水郡。汉分置临淮郡。



    《汉书·地理志》曰:厹犹,属临淮郡。王莽曰康义。(厹音仇,即连水也。)



    《都城记》曰: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徐国,今徐城是也。



    兖州



    《十道志》曰:兖州,鲁郡,置在瑕丘县。



    《元和郡县图》曰:《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鲁国。武王即位,封周公於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就,至子伯禽乃就封。之后三十四君,为楚所灭。楚以鲁为薛郡。汉为鲁国。魏太祖为兖州牧焉。



    《左传》曰: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杜注云:鲁邑也,有瑕丘城,即今县。



    《家语》曰:夫子为中都宰,今有中都城在焉。



    《汉书》曰:高祖略地,取湖陵。《方舆地志》属山阳郡,即今方与县也。



    《左传》曰:隐公矢鱼于棠。即此地,唐或为鱼台县。



    《汉书》曰:吴楚七国反,天子命周亚夫将三十六军击之。亚夫至淮阳,问客邓都尉:"策安出?"客曰:"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使吴、梁相弊,乃以全制其极,破吴必矣。"亚夫从之,乃破吴。(今金乡县有昌邑故城。)



    《魏志》曰:太祖欲征陶谦,时吕布在兖州,荀彧说太祖曰:"昔高祖居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蒂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自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济、河,天下之要地,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不先定。"乃从之。



    海州



    《十道志》曰:海州,东海郡,置在朐山县。《禹贡》徐州之域。春秋鲁国之东境。七国时属楚。秦为薛郡地,后分薛郡为郯。汉改郯为东海郡。



    《汉书》曰:朐,属东海郡。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



    又曰:东海郡祝其,羽山在南,鲧所殛之地。王莽曰犹亭。



    《左传》曰: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



    沂州



    《十道志》曰:沂州,琅琊郡,置在临沂县。《禹贡》徐州之域也。春秋时齐地。秦置琅琊郡。



    《论语》:夫子曰:"点!尔何如?"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又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武城今在费县。)(之,适也。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适。)



    又曰: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之,适也。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适。)



    《汉书·地理志》曰:襄贲,属东海郡。王莽曰章信。后属琅琊郡。(贲音肥。)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