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四十三 ◎兵部七十四

    卷三百四十三 ◎兵部七十四 (第3/3页)

照胆",大篆书。



    又曰:周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各投五岳镇方岳。大篆书,长五尺。



    又曰:简王夷在位十四年。岁次癸酉铸一剑,铭曰"日骏",长三尺,大篆书。



    又曰:秦昭王在位五年。元年丙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诫",大篆书。



    又曰: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三年丁巳采北祗铜铸二剑,铭曰:"定秦"。李斯小篆书,李斯刻。一口埋在阿房阙下,一口埋在日观台。长六尺。



    又曰:前汉刘季在位十二年,季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小篆书铭曰:"赤霄"。及贵,常服之。此即斩白蛇之剑也。



    又曰:文帝恒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九年庚午铸三剑,各长三尺三寸,铭曰:"神龟",形以应大横之兆。帝崩,命入玄宫。



    又曰:武帝彻在位五十四年,以元光五年乙已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铭曰:"八服",小篆书。嵩翟衡华玄山皆埋之。



    又曰:宣帝询在位二十五年。太始四年铸两剑,各长三尺。一曰毛,二曰贵,以应足下毛之祥。背小篆书。



    又曰:平帝衍在位五年。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一剑,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书。



    又曰:新室王莽在位十八年,建国五年庚午造威斗及神剑,皆练五石为之。铭曰:"神胜万国伏"。小篆书。长三尺六寸。



    又曰:刘更始圣公在位二年。自选一剑,铭曰"更国",小篆书,



    又曰:后汉光武帝秀在位三十三年。未贵时,在南阳鄂水中得一剑,文曰:"秀霸",小篆书。帝服之。



    又曰:汉明帝在位十八年,元和元年戊午铸一剑,上作龙形,沉之于洛水。洛水清,往往有人见。



    又曰:章帝烜在位十三年。建初八年铸一金剑,投之伊水中以厌<月来>人之怪。弘景按:《水经》伊水有一物如人<月来>头,有人浴辄引之投水。



    又曰:安帝祐在位十九年。永初七年铸一剑,藏峨嵋山,拟山王也。



    又曰:顺帝宝在位十九年。永建元年铸一剑,长三尺四寸,小篆书,铭曰:"安汉"。后遂为年号。



    又曰:灵帝宏在位二十二年。以建和三年铸四剑,名曰:"中兴"。一剑无故而失。



    又曰: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於谷中得一剑,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正常服之。"



    又曰:齐王芳正始六年造一剑,常服之。无故失其刃,但有空匣。



    又曰:吴主孙权黄武五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十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上有"大吴"篆字。



    又曰:吴孙权赤鸟中有人得淮阴侯韩信剑,帝赐周瑜。



    又曰:孙亮建兴二年铸一剑,铭曰:"流光",小篆书。



    又曰:孙皓建初元年铸一剑,铭曰:"皇帝吴主",小篆书。



    又曰:蜀后主刘禅延熙二年造大金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人见辉光,后人处处求觅不得。



    又曰:宋刘昱元徽二年於蒋山预造一剑,铭曰:"永蜀",小篆书。



    又曰:蜀王刘备章武元年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剑自佩,一与太子,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二与张飞关羽,一与赵云。并是亮书作风角处所。



    又曰:晋怀帝名炽,永嘉元年造一剑,长五尺,铭曰:"步光",篆字。



    又曰:东晋司马衍咸和元年造剑十三口,铭曰:"兴国"。



    又曰:东晋司马昌明太元十年於金华山顶埋一剑,铭曰:"神剑"。



    又曰:后魏道武帝登国元年於阿理铸二剑,一铭曰"镇山"。一铭曰:"沉水",并隶书。



    又曰:明元帝以太常元年造一剑,长四尺,铭背曰:"太常"。



    又曰:太武帝至真君元年,有道士继天师自为帝造剑,因改元为真君。剑长三尺六寸,隶书。



    又曰: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即位,至普通中岁在庚申,命弘景造神剑十三口。用金、银、铜、铁、锡五色合为此剑。长短各依剑洞术法,一曰凝霜,道家三洞九真,剑上刻真人玉女名字。二曰宫仪,备斋六宫,有剑神名,无刃,刻宫宿星,皇后服之。三曰摛光,备非常御斩刺,长三尺六寸,上刻风伯雨师形名。四曰九天,出军行师,君执授将,长五尺,金镂作蚩尤神形。五曰伐形,刻符箓道家登真图口诀,六甲神,长五尺。六曰四目,突宫闱茵被卧止小室帐帐中,长三尺五寸,七曰五威灵光,长二尺许,半身有刃,上刻星辰北斗天市天魁二十八宿,服此除百邪魑魅,去厌帅伏用之。八曰风鸟,有恶鸟鸣,起镇之;上有黄帝咒法,禹步形势用之。九曰司命,行刑煞罚者执之,赐万姓自裁者。十曰礼剑,生畜男子弧矢穀剑则用之。十二曰永昌,镇国安社用之,长七尺。十三曰闰剑,长六尺。所以作十三口象闰月故也。取上元甲子时加斗魁,加岁正月旦合,合之取风雷雨震,日止环偏,长八寸,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文。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