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为学

    卷二·为学 (第2/3页)



    19、明道先生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不远矣。所守不约,泛滥无功。



    20、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



    21、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22、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23、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



    24、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  25、明道先生曰:自"舜发于畎亩之中",至"百里奚举于市"。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26、参也,竟以鲁得之。



    27、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



    28、礼乐只在进反之间,便得性情之正。



    29、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30、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31、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



    32、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故圣人与之。



    33、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34、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自此。



    35、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  36、不学便老而衰。



    37、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



    38、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39、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40、董仲舒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孙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41、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  42、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人但于其中要识得真与妄尔。



    43、明道先生曰: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



    44、"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乾道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者,坤道也。



    45、凡人才学,便须知著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46、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先生曰:蛊之象:"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余无他焉。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  4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48、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49、伊川先生曰: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说,务高而已。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



    50、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



    51、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52、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53、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峻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54、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著意。才著意便是有个私心。这一点意气,能得几时了?



    55、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  56、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



    57、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吕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殆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此诗甚好。古之学者,惟务养情性,其他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



    曰:古学者为文否?曰:人见《六经》,便以谓圣人亦作文,不知圣人亦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耳,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



    曰:游夏称文学,何也?曰:游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



    58、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59、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虽与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



    60、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曰:敬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用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又问:义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义在心。



    61、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著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



    62、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是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



    63、"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  64、"仁者先难而后获。"有为而作,皆先获也。古人惟知为仁而已,今人皆先获也。



    65、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学而善思,然后可与适道。思而有所得,则可与立。立而化之,则可与权。



    66、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  67、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进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68、明道先生曰:行静者可以为学。



    69、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  70、知性善以忠信为本,此"先立其大者"。



    71、伊川先生曰:人安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