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存养

    卷四·存养 (第2/3页)

林木之佳者,必起计度之心。因语以戒学者,心不可有一事。



    25、伊川先生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今人主心不定,识心如寇贼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当知天下无一物是合少得者,不可恶也。



    26、人只有一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



    27、人多思虑,不能自宁。只是做他心主不定。要作得心主定,惟是止于事。为人君止于仁之类。如舜之诛四凶。四凶已作恶,舜从而诛之,舜何与焉?人不止于事,只是揽他事,不能使物各付物。物各付物,则是役物。为五所役,则是役于物。"有五必有则",须是止于事。



    28、不能动人,只是诚不至。于事厌倦,皆是无诚处。



    29、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30、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更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自然。惟慎独便是守之之法。  31、圣人"修己以敬,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地。  32、存养熟后,泰然行将去。



    33、"不愧屋漏",则心安而体舒。



    34、心要在腔子里。只外面有些隙罅,便走了。



    35、人心常要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36、明道先生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敬则无间断。



    37、"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  38、敬胜百邪。



    39、"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则直也。



    40、涵养吾一。



    4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意。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



    42、"不有躬,无攸利。"不立己,后虽向好事,犹为化物,不得以天下万物挠己。己立后,自能了当得天下万物。  43、伊川先生曰: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学者只要立个心,此上头尽有商量。



    44、"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个诚将来存著。今人外面役役于不善,于不善中寻个善来存著,如此则岂有入善之理?只是闲邪则诚自存,故孟子言性善皆由内出。只为诚便存,闲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



    45、闲邪则固一矣。然主一则不消言闲邪。有以一为难见,不可下工夫,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干。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



    46、有言未感时知,何所寓?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更怎生寻所寓?只是有操而已。操之之道,"敬以直内"也。



    47、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



    48、学者先务,固在心志,然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惟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



    49、"严威俨恪",非敬之道。但致敬须自此入。



    50、舜孳孳为善。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但默然无言。



    51、问:人之燕居,形体怠惰,心不慢,可否?曰:安有箕踞而心不慢者?昔吕与叔六月中来緱氏,闲居中某尝窥之,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心志须恭敬,但不可令拘迫,拘迫则难久。



    52、思虑虽多,果出于正,亦无害否?曰:且如在宗庙则主敬,朝廷主庄,军旅主严,此是也。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