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克己

    卷五·克己 (第2/3页)

,懦节于行是也。



    10、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可也。此原宪之问,夫子答以知其为难。而不知其为仁。此圣人开示之深也。



    11、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12、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也。



    13、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14、制怒为难,制惧亦难。克己可以制怒,明理可以制惧。



    15、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豫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16、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以理胜他。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



    17、明道先生曰:责上责下,而中自恕己,岂可任职分?



    18、"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者轻也。



    19、九德最好。



    20、"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



    21、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也。  22、伊川先生曰: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



    23、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24、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25、明道先生曰:子路亦百世之师。  26、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言语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  27、问:"不迁怒,不贰过。"何也?语录有怒甲不迁乙之说,是否?伊川先生曰:是。



    曰:若此则甚易,何待颜子而后能?



    曰:只被说得粗了,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难。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在四凶,舜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也。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怒,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且如怒一人,对那人说话,能无怒色否?有能怒一人,而不怒别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义理。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此莫是甚难。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今见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劳矣。圣人之心如止水。



    28、人之视最先。非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