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水稻

    播种·水稻 (第2/3页)

水田。”因为砺礋上有“列齿”,所以它的作用并不限于碾轧,同时亦兼有松土作用。



    ⑤裛:与“浥”通。“浥郁”,即令种子保湿发热,是催芽的一种措施,“裛之”在这里是指将草篙盖好。



    ⑥三斗:《齐民要术》原作“三升”。



    ⑦以上系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全过程。当时南方仍采取“旱直播”的方法种稻,故缺育秧、插秧的技术环节。



    ⑧木斫:《王祯农书》说:木斫即耰,捶土块的田器,“首如木椎,柄长四尺”。或即关中所使用的“骨朵”。



    ⑨拔而栽之:北方种稻,采用插秧法,似乎比当时的南方技术还要先进。



    ⑩育秧移栽的好处甚多,并不只是为了减轻草害。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移栽稻技术。



    畦嚼:“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嚼”,田埂。“畦嚼”,在这里指稻田的田丘。



    这里特别说明贮存稻谷,不能采用窖藏法。由此可见,窖藏粮食的方法,直到北魏时期,仍然相当广泛。



    稻人:《周礼》中的官名。引文见《周礼·地官·稻人》。



    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此段译文据郑玄注。写水,即泻水。



    町原防,规偃潴:引自《左传·襄公廿五年》杜预注:偃潴,下湿地。防,堤防。



    芟夷蕴崇之:引自《左传·隐公六年》杜预注:芟:刈也。夷:杀也。



    夷下麦:郑玄引用“夷下麦”一词,意在解释“夷”的含义。这里似指“禾下为夷”。“夷”即为禾茬。芟夷:即像芟刈稻麦那样,将草贴近地面刈掉。



    於下:原缺“於”字,据《周礼》郑注及《齐民要术》诸书补正。



    芒种:“有芒的谷种,指稻麦”的解释,在这里并不确当,适于水田种植的有芒谷种,主要是指稻、稗等。



    转引自《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



    【译文】



    《齐民要术》:水稻对土地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每年更换一次稻田便好。选择稻田,要靠近流水的上游,不论土地好坏,只要水清,便可生长出好的稻谷。三月种稻是最上等的农时,四月上旬是中等农时,四月下旬是下等农时。先将田水放掉,等过了十天以后,拽拉着辘轴轧碾十遍,遍数越多越好。地熟草净以后,开始淘净稻种,水面上的浮秕不去掉,秋天便会生稗子。浸渍过三夜,将水漉出,放入草篙市专反,用竹篾编的,圆形盛谷的用具。中,趁潮湿盖好。三夜过后,便可以长出二分长的芽,一亩田撒播三斗。播种后三天内,要有人驱赶鸟雀。稻苗七八寸高时,原来已被消灭的杂草,会再次生长起来,只要用镰刀在水面以下将它刈倒,草便全部被泡烂死掉。稻苗渐渐地长大以后,还应当再一次地薅草,拔草叫“薅”。薅过草,把水放干,让太阳晒稻根,使稻站立坚牢。再后,只需依据天时雨水多少,进行适当地灌溉便行了。稻子快熟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