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事杂录·三稀

    蚕事杂录·三稀 (第2/3页)

。“槽”音支。



    【注释】



    ①根据这一记载,可知在北魏时期,北方养蚕是将簇放在室外的。这一习惯一直到元代都没有改变。我国养蚕技术发展迟缓由此可见一斑。



    ②簇中布蚕过密,排泄物多、水分多、湿气大,会引起各种茧病。见下文簇中茧病六种。



    ③六种簇茧病中,“簇汗茧”已见于《大眠抬饲》,在这里又作了说明:“落簇”、“游走”,会作成薄皮茧或畸形茧;“赤蛹茧”,是蚕茧被玷污,也是下茧的一种。至于“变僵”、“变黑”,究竟是簇蚕的黑僵病,还是簇茧病?原文并没有交代清楚。



    ④“簇脚”如何搭法,这里并未说明,今引《王祯农书》的说法补足之:“凡作簇,先立簇心,用长椽五茎,上撮一处系定,外以芦箔缴合,是为簇心,此团簇也。”“簇脚”和“簇心”,似为一事。“圆”和“团”义同。



    ⑤般:借作“搬”。



    ⑥秸:即“秸”字,原误作“黠”,据殿本改。



    ⑦“将簇”一句必待天色向暮,方用草苫围缴蚕簇本体,是为了使簇通过透光免热蒸、去潮湿。阅下句便知蚕入簇三日以内须每天上午打开草苫,天晚再行围缴。



    ⑧马头簇:《王祯农书》说:“马头长簇,两头植柱,中架横梁,两旁以细椽相搭为簇心,余如常法。”



    ⑨榰:音支,同音假借作“支”,支撑。



    ⑩翻簇:即移动蚕簇,搬动蚕簇等义。



    謄:同音借作“腾”。殿本作“腾”。



    比:原作“旦”,文义不通。据殿本改正。



    【译文】



    《齐民要术》:蚕老熟时,遇上雨天,很容易坏茧,最好在屋内让蚕上簇。在蚕箔上薄薄地铺上一层细枝,将蚕放在上面后,再用柴枝薄薄地覆盖好。一个蚕架上,可以安置十箔(蚕)。



    《务本新书》:簇蚕:安置蚕簇的地方,地势要高而平,簇内要通风。柴草要分布均匀,往簇内安放老蚕时要稀一些,蚕放得密了,容易热蒸;簇中过热,便不容易结成好茧,缲丝也会很困难。在东北方位,和养六畜的地方、树下面,坑边上及有粪臭污染流水的地方,均不可安置蚕簇。《野语》:如若天气炎热,不要在中午放蚕上簇,老蚕经不起日光曝晒。



    《士农必用》:修治蚕簇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求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