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说服水镜先生,拜见孔明先生

    第二十九章说服水镜先生,拜见孔明先生 (第2/3页)

马徽对陈群的祖父陈寔似有不满,陈寔两年前去世,去世前一直执掌颍川书院,向来不愿让寒门庶族入书院就读,司马徽谏之无果,只好自己默默地收取徐庶等寒门子弟为徒,潜心教授。

    据说陈寔去世时“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看起来甚是有排场,吕布却对此甚有恶感,他跟孙策、曹操等人一样的心思,不愿治下出现比自己这个君主声望还高的人,所以他对那些有名无实或不愿为己所用的名士甚是忌惮,如果有机会,就必定除之而后快,这并非嫉贤妒能,而是帝王心思。

    司马徽生平低调处世,却教得许多贤才搅动乱世,这样有名有实的名士才是赵云所钦佩而不忍加害的,更何况他已经答应帮助自己。

    赵云和司马徽又商议了一番如何在冀州大兴教育的细节,赵云提出让司马徽遍请好友前去冀州教学,司马徽应诺,赵云同时又答应以州府的名义遍请名师。

    司马徽赞同赵云的断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黎民百姓掌握了诗礼乐,那就是好事,应该让他们发挥,如果人民还没有掌握的话,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于是乎,司马徽也赞同赵云的一个提法,“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的大纲领制定下来以后,初步制定的教育战略是突击培养大批教师,让第一批教师再去突击培养更多的教师,教师们再优先教授士兵、自耕农们文字,让他们会识文断字后再进行系统自学,如此这般,便可以在十年内实现冀州上下人等皆能识字的目标。

    许多世家大族下面的私学流派把孔子的话曲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可以让黎民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以此来垄断文化教育进而垄断仕途,所以他们必定会反对大兴官学反对全民教育。

    赵云则做好了准备,一旦这些阻碍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王八蛋们跳出来,就要大力声讨之、镇压之,当然声讨镇压的大旗上写着是他们反对孔圣的教化之道,不配做圣人门徒,大帽子先给他们扣得死死的。

    正待赵云领着郭嘉准备走出颍川书院,司马徽却把赵云拦住:“将军,以我一人之力管理冀州学政,恐怕力有未逮,我有一人举荐于你,此人姓胡,名昭,字孔明,乃是奉孝之师,奉孝曾从此人学得用间之术。此人有阴阳奇谋,尤其擅长洞悉世态人情,不但可为州之劝学从事,亦可为将军参赞军机。”

    胡昭胡孔明,吕布听得过此人大名,这家伙门下有两个学生甚是出名,一是郭嘉,二是司马懿,都是玩弄阴谋诡计的高手,都以揣测圣意、洞察人情世态为能,如果再加上贾诩,这三人站在一起,世界将一片阴森,以此观之,胡昭这家伙也必定是一个阴惨惨的家伙,赵云最不喜欢跟这种巨有城府的家伙交流了,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他赵云都极其不擅长玩弄心眼。

    于是乎,赵云脸上露出一丝犹豫,他实在不想去征召胡昭,但又不想拒绝司马徽的好意。

    郭嘉这个善于揣测上意的家伙,看得出赵云心中的犹豫,便笑道:“将军可是听水镜先生如此这般说师尊,便以为他过于讲究心计不好接近,将军误会师尊了,将军可愿移驾前去会一会我家师尊?”

    赵云朗声一笑:“奉孝,有你这样的弟子,你家师尊又岂能是好相与之人?不过,我正要见识一下你家师尊的风采,奉孝,前面带路。”

    有郭嘉带路,司马徽便没有一同前往。

    经过司马徽的草庐,行了一百余步,便见一片荷塘,荷花尚未开败,依然径自开放,荷叶田田,荷花争艳,荷塘边一座茅庐,一个青年男子站在茅庐边呆呆地看着荷塘。

    走近了才看得清此人面容清瘦俊朗,胡须稀疏,看起来甚是年轻,约莫有三十岁上下,比赵云也没大多少,只是看起来呆如木鸡,浑身似是没有一丝精气神。

    赵云以为这只是一个寻常路人,便要绕他而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